上海圆桌会直击盲人就医就业痛点,用“民生温度”破解残障权益难题

近日,上海市残疾人保障和发展“十五五”专项规划“市民圆桌会”在黄浦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温情开讲。这场由政府部门、残障群体代表、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座谈会,聚焦盲人群体在就医、就业中的“急难愁盼”,在问题倾诉与思路碰撞中,为残障权益保障勾勒出更细致、更暖心的解决方案。



就医“闯关记”:那些被忽视的“日常困境”



“打电话预约挂号,永远在‘请稍后’的等待中挂断;手机APP的验证码是动态图片,根本读不出来;好不容易进了医院,走廊像迷宫,诊室门牌摸不到、看不清……”黄浦区盲协代表在会上细数的就医难题,道出了许多盲人的共同经历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实则是阻碍他们平等享受医疗服务的“隐形门槛”——信息获取不畅、物理空间不便、辅助服务缺失,让就医成了一场“闯关”。



针对这些痛点,代表们提出了接地气的建议:招募专业医疗助盲志愿者,提供从挂号到取药的全流程陪同;开发“盲友好”就医APP,集成语音导航、一键呼叫、电子病历读屏等功能;推动医院进行“无障碍微改造”,在走廊增设触觉引导带、在诊室门口设置盲文标识。每一条建议都直指问题核心,承载着对“就医无障碍”的朴素期待。



就业“新赛道”:“非遗+就业”打开多元可能



除了就医难题,盲人就业与权益保障也成为圆桌会的热议话题。与会人员围绕“如何让盲人更有尊严地就业”展开探讨,其中“非遗+就业”的创新思路让人眼前一亮。代表们提出,上海非遗资源丰富,可结合盲人在触觉感知、专注力上的优势,开设盲人非遗技艺培训,如传统推拿技法传承、手工编织创作等,让他们通过掌握非遗技能实现稳定就业。



这一思路不仅为盲人拓宽了就业渠道,更让非遗传承获得了新的生命力。同时,大家还呼吁企业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,通过岗位适配改造、岗前技能培训等方式,消除就业歧视,让盲人的才华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。正如会上一位代表所说:“就业不是‘施舍’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靠能力赢得尊重。”



从“圆桌讨论”到“落地行动”:让残障声音被重视



作为上海市残疾人保障“十五五”规划制定的重要环节,这场圆桌会的意义远超一次普通座谈。据上观新闻报道,会上收集的建议将被纳入专项规划的考量范围,推动政策从“纸面承诺”转化为“具体服务”。从就医无障碍的细节优化,到就业渠道的创新拓展,每一个议题的讨论都在践行“以残障群体需求为导向”的理念。



当城市愿意俯下身倾听残障群体的声音,当“急难愁盼”被一一回应,这样的圆桌会便成了连接政策与民生的桥梁。它不仅让盲人等残障群体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,更在推动社会形成“包容无障碍”的共识——保障残障权益,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藏在每一次耐心倾听、每一项实际行动里的民生温度。

发表于:2025-07-23 11:22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