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视觉被局限,指尖便成了“看见”世界的眼睛。7月22日,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参观者——40名视障人士在志愿者的陪伴下,通过触摸展品纹理、聆听细节讲解,沉浸式感受艺术的魅力。这场以“筑爱助残 携手同行——触摸艺术之美 共享文化盛宴”为主题的公益活动,正用温暖打破视障群体接触艺术的壁垒。
用触感搭建艺术桥梁,让文化“触手可及”
活动现场,视障朋友们的指尖轻轻划过雕塑的曲线、陶艺的肌理,志愿者则在一旁细致描述作品的创作背景、造型特点:“您触摸的这件非遗木雕,刻画的是岭南醒狮的纹样,鬃毛的弧度藏着传统手工艺的巧思……”从抽象的线条到具象的形态,从材质的粗细到肌理的起伏,艺术的轮廓在触感与听觉的交织中逐渐清晰。
据《羊城晚报》旗下羊城派报道,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“益江南”党群志愿服务队与广州市盲人协会联合策划。为让视障群体真正“走进”艺术,主办方提前筛选了适合触摸的雕塑、非遗手工艺品等展品,并培训志愿者掌握无障碍讲解技巧,用生动的语言为视障朋友“翻译”艺术细节,让文化体验从“被动接收”变为“主动感知”。
打破壁垒的不止是活动,更是平等共享的信念
“以前总觉得艺术展览离我们很远,今天亲手摸到这些作品,才发现艺术原来这么有温度。”参与活动的视障人士李女士感慨道。对许多视障群体而言,公共文化空间的物理障碍、信息传递的不畅通,往往让他们对艺术望而却步。而这场活动通过“触摸+讲解”的模式,让艺术不再是“看得见”的特权,而是人人可及的精神滋养。
主办方表示,活动的核心不仅是让视障群体“体验一次艺术”,更希望推动社会关注无障碍文化服务的普及——从展品设计的“可触摸化”,到公共空间的“盲友好改造”,再到文化资源的“无障碍转化”,每一步都在践行“文化共享不分你我”的理念。
这场在指尖流淌的艺术盛宴,既是一次温暖的公益实践,更是对“平等参与文化生活”权利的生动诠释。当更多人开始关注残障群体的精神需求,用行动搭建无障碍桥梁,文化的光芒终将照亮每一个角落。
目录
当视觉被局限,指尖便成了“看见”世界的眼睛。7月22日,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参观者——40名视障人士在志愿者的陪伴下,通过触摸展品纹理、聆听细节讲解,沉浸式感受艺术的魅力。这场以“筑爱助残 携手同行——触摸艺术之美 共享文化盛宴”为主题的公益活动,正用温暖打破视障群体接触艺术的壁垒。
用触感搭建艺术桥梁,让文化“触手可及”
活动现场,视障朋友们的指尖轻轻划过雕塑的曲线、陶艺的肌理,志愿者则在一旁细致描述作品的创作背景、造型特点:“您触摸的这件非遗木雕,刻画的是岭南醒狮的纹样,鬃毛的弧度藏着传统手工艺的巧思……”从抽象的线条到具象的形态,从材质的粗细到肌理的起伏,艺术的轮廓在触感与听觉的交织中逐渐清晰。
据《羊城晚报》旗下羊城派报道,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“益江南”党群志愿服务队与广州市盲人协会联合策划。为让视障群体真正“走进”艺术,主办方提前筛选了适合触摸的雕塑、非遗手工艺品等展品,并培训志愿者掌握无障碍讲解技巧,用生动的语言为视障朋友“翻译”艺术细节,让文化体验从“被动接收”变为“主动感知”。
打破壁垒的不止是活动,更是平等共享的信念
“以前总觉得艺术展览离我们很远,今天亲手摸到这些作品,才发现艺术原来这么有温度。”参与活动的视障人士李女士感慨道。对许多视障群体而言,公共文化空间的物理障碍、信息传递的不畅通,往往让他们对艺术望而却步。而这场活动通过“触摸+讲解”的模式,让艺术不再是“看得见”的特权,而是人人可及的精神滋养。
主办方表示,活动的核心不仅是让视障群体“体验一次艺术”,更希望推动社会关注无障碍文化服务的普及——从展品设计的“可触摸化”,到公共空间的“盲友好改造”,再到文化资源的“无障碍转化”,每一步都在践行“文化共享不分你我”的理念。
这场在指尖流淌的艺术盛宴,既是一次温暖的公益实践,更是对“平等参与文化生活”权利的生动诠释。当更多人开始关注残障群体的精神需求,用行动搭建无障碍桥梁,文化的光芒终将照亮每一个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