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人生是场考试,郭宏计拿到的题目大概是最难的那种——3岁就被青光眼夺走视力,在那个连温饱都难的年代,家里为给他治病借的钱,直到十几年后才还清。
但这个从小在农村摸爬滚打的盲童,偏偏没按“可怜人”的剧本走。
当别的盲人还在为生存发愁时,他已经背着手风琴站在舞台上,拉着二胡给学生伴奏,甚至拿起快板说段相声;当很多人觉得盲人只能躲在角落时,他成了特教老师,教推拿、讲心理,把40多年光阴都耗在学校里。
01
1963年,山西农村一个普通家庭又迎来了一个男孩,父母为他取名郭宏计。
三岁那年,当其他孩子开始用清澈的眼睛打量世界时,青光眼却悄悄夺走了他的视力。
“父亲为了给我看病,贷了150块钱,直到80年代才还清。”郭宏计的语气里没有抱怨,只有对父母的感恩。
在那个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,这个七口之家为了给盲童一丝光明,耗尽了所有积蓄。
童年的郭宏计并不懂得失明意味着什么。他跟着村里的孩子爬树、摘果,磕磕绊绊中反而练就了敏锐的听觉和触觉。
“那时候觉得跌跌撞撞是因为年纪小,每天照样疯玩。”直到八九岁,当同龄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堂,他才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异。
父亲的表哥在太原铁路工作,一句"不能总把孩子圈在家里"点醒了这个困顿的家庭。
于是,家人开始给他找出路,后父亲为了激励他,私底下对小郭宏计说:“要么上学,要么上吊。”
那个夜晚,看不见星星的少年第一次思考命运,
“我想,上学总比上吊好受些。”
至今,郭宏计仍清晰记得前往太原盲校的那天:“早晨六点坐马车到公路,倒卡车到霍州火车站,再坐火车到太原,整整一天。”
踏入盲校的瞬间,他被前所未有的景象震撼:“原以为会是哭哭啼啼的地方,没想到到处是唱歌、演奏乐器的人,像欢乐的海洋。”
在这里,他第一次见到盲人教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,第一次发现失明者也能活得如此昂扬。
“我对父亲说'你回去吧,我没问题',那一刻,我知道人生有了新方向。”
02
在盲校的五年,郭宏计年年都是三好学生。他像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,尤其对音乐表现出惊人天赋。
“我总在音乐老师跟前打转,星期天把自己锁在教室练手风琴、拉二胡,哪怕只是乱拉,也觉得动静好听。”
这种近乎执拗的热爱,源于他朴素的愿望:“想让老师喜欢,想让更多人认识我。”
1983年,20岁的郭宏计留校任教,从此与特教事业结下不解之缘。
他深知,要赢得学生的尊重,不能只靠威严。
“学生最佩服的老师,是他们想学什么,你就会什么。”
于是,手风琴拉得娴熟后,他又学二胡;觉得大件乐器不便,就练快板装在口袋里;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,他甚至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和推拿按摩。
“我教的不只是技能,更是生存的勇气。”
郭宏计的课堂总是充满意外收获。
教推拿时,他会顺带讲如何与健全人自然相处;练乐器时,他会穿插分享如何在社交场合保持自信。
有个后天失明的大学生来到学校,整日把自己锁在宿舍:“他说从没打算做盲人,觉得人生完了。”
郭宏计没有讲大道理,只是拉着他的手摸二胡:“这是活人拉的,不是录音。”
后来,这个学生不仅学会了推拿,还成了小有名气的盲人按摩师。
四十余年教学生涯中,郭宏计获得的荣誉能铺满一张桌子:山西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、全国特教先进工作者、民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......
但最让他珍视的,是学生毕业后专程回校看他的场景。
“有人说我住老房子、没换好车,可我觉得,学生愿意陪我喝茶聊天,就是最大的财富。”
03
在郭宏计看来,特教的最高境界是"残健共荣"。
“不能总把'我是盲人'挂在嘴边,那样会给别人带来负担。”
他常给学生讲自己女儿的玩笑话:“爸,你吃炸酱面时怎么不拿残疾证?一干活就成残疾人了。”
这个生活化的例子总能让学生恍然大悟。
有一次,盲班学生与健全学生发生冲突,有人立刻给对方扣上"欺负残疾人"的帽子。
郭宏计在调解时反问:“人家领你逛公园、送你去医院时,怎么不说人欺负你?”
他告诉学生,相处难免有摩擦,把'残疾'当盾牌,只会让人敬而远之。
这番话让剑拔弩张的局面瞬间缓和,后来两个班的学生反而成了朋友。
这种融合智慧也体现在他的婚姻中。
当比他小22岁的健全妻子决定嫁给他时,女方家人激烈反对。
“她妹妹说要断绝关系,我就把她接到太原上学,过生日时专程跑去临汾为她庆祝。”
郭宏计用行动证明:盲人能做的远比想象的多。
如今,他不仅包揽家里的洗衣做饭,还会给妻子按摩缓解疲劳。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盲人世界,郭宏计走进广播电台做节目,把学校的故事讲给全省听众。
“我要求电台必须提学校名字,因为有的学生听了广播就来报名了。”
如今,他又学会玩抖音,手风琴演奏、二胡独奏的视频收获了大量点赞。(郭老师的抖音名:浪漫手风琴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)
他说:“时代在变,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。”
04
2022年8月,郭宏计因心脏问题装上了起搏器;他还患有糖尿病,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。
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的脚步——每周参加黑暗跑团锻炼,坚持给学生上课,甚至还在返聘期间带年轻教师。
“校领导说我是'活教材',其实我只是不想浪费时间。”
他的QQ签名写着:“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,都是对生命的辜负。”
每天清晨,当很多人还在酣睡时,他已经开始练琴、备课;夜晚,家人入睡后,他会摸索着收拾厨房。
“我总想,能多录几个曲子,多拍几个视频,将来动不了时还能听听看看。”
在山西大学的演讲台上,他曾动情地说:“我虽然看不见,没能成为这里的学生,但今天能站在这里讲课,就是对命运最好的回应。”
这番话让台下师生热泪盈眶。
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:“做难事必有所得,不要怕命运出难题,解题的过程就是成长。”
从借贷求医的盲童到桃李满天下的名师,从连学校都没见过的农村娃到能在大学讲台演讲的教育者,郭宏计用一生证明:眼睛看不见没关系,只要心里有光,就能照亮自己,温暖他人。
当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的二胡上,那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:真正的光明,从来都不在眼底,而在心中。
目录
如果说人生是场考试,郭宏计拿到的题目大概是最难的那种——3岁就被青光眼夺走视力,在那个连温饱都难的年代,家里为给他治病借的钱,直到十几年后才还清。
但这个从小在农村摸爬滚打的盲童,偏偏没按“可怜人”的剧本走。
当别的盲人还在为生存发愁时,他已经背着手风琴站在舞台上,拉着二胡给学生伴奏,甚至拿起快板说段相声;当很多人觉得盲人只能躲在角落时,他成了特教老师,教推拿、讲心理,把40多年光阴都耗在学校里。
01
1963年,山西农村一个普通家庭又迎来了一个男孩,父母为他取名郭宏计。
三岁那年,当其他孩子开始用清澈的眼睛打量世界时,青光眼却悄悄夺走了他的视力。
“父亲为了给我看病,贷了150块钱,直到80年代才还清。”郭宏计的语气里没有抱怨,只有对父母的感恩。
在那个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,这个七口之家为了给盲童一丝光明,耗尽了所有积蓄。
童年的郭宏计并不懂得失明意味着什么。他跟着村里的孩子爬树、摘果,磕磕绊绊中反而练就了敏锐的听觉和触觉。
“那时候觉得跌跌撞撞是因为年纪小,每天照样疯玩。”直到八九岁,当同龄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堂,他才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异。
父亲的表哥在太原铁路工作,一句"不能总把孩子圈在家里"点醒了这个困顿的家庭。
于是,家人开始给他找出路,后父亲为了激励他,私底下对小郭宏计说:“要么上学,要么上吊。”
那个夜晚,看不见星星的少年第一次思考命运,
“我想,上学总比上吊好受些。”
至今,郭宏计仍清晰记得前往太原盲校的那天:“早晨六点坐马车到公路,倒卡车到霍州火车站,再坐火车到太原,整整一天。”
踏入盲校的瞬间,他被前所未有的景象震撼:“原以为会是哭哭啼啼的地方,没想到到处是唱歌、演奏乐器的人,像欢乐的海洋。”
在这里,他第一次见到盲人教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,第一次发现失明者也能活得如此昂扬。
“我对父亲说'你回去吧,我没问题',那一刻,我知道人生有了新方向。”
02
在盲校的五年,郭宏计年年都是三好学生。他像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,尤其对音乐表现出惊人天赋。
“我总在音乐老师跟前打转,星期天把自己锁在教室练手风琴、拉二胡,哪怕只是乱拉,也觉得动静好听。”
这种近乎执拗的热爱,源于他朴素的愿望:“想让老师喜欢,想让更多人认识我。”
1983年,20岁的郭宏计留校任教,从此与特教事业结下不解之缘。
他深知,要赢得学生的尊重,不能只靠威严。
“学生最佩服的老师,是他们想学什么,你就会什么。”
于是,手风琴拉得娴熟后,他又学二胡;觉得大件乐器不便,就练快板装在口袋里;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,他甚至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和推拿按摩。
“我教的不只是技能,更是生存的勇气。”
郭宏计的课堂总是充满意外收获。
教推拿时,他会顺带讲如何与健全人自然相处;练乐器时,他会穿插分享如何在社交场合保持自信。
有个后天失明的大学生来到学校,整日把自己锁在宿舍:“他说从没打算做盲人,觉得人生完了。”
郭宏计没有讲大道理,只是拉着他的手摸二胡:“这是活人拉的,不是录音。”
后来,这个学生不仅学会了推拿,还成了小有名气的盲人按摩师。
四十余年教学生涯中,郭宏计获得的荣誉能铺满一张桌子:山西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、全国特教先进工作者、民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......
但最让他珍视的,是学生毕业后专程回校看他的场景。
“有人说我住老房子、没换好车,可我觉得,学生愿意陪我喝茶聊天,就是最大的财富。”
03
在郭宏计看来,特教的最高境界是"残健共荣"。
“不能总把'我是盲人'挂在嘴边,那样会给别人带来负担。”
他常给学生讲自己女儿的玩笑话:“爸,你吃炸酱面时怎么不拿残疾证?一干活就成残疾人了。”
这个生活化的例子总能让学生恍然大悟。
有一次,盲班学生与健全学生发生冲突,有人立刻给对方扣上"欺负残疾人"的帽子。
郭宏计在调解时反问:“人家领你逛公园、送你去医院时,怎么不说人欺负你?”
他告诉学生,相处难免有摩擦,把'残疾'当盾牌,只会让人敬而远之。
这番话让剑拔弩张的局面瞬间缓和,后来两个班的学生反而成了朋友。
这种融合智慧也体现在他的婚姻中。
当比他小22岁的健全妻子决定嫁给他时,女方家人激烈反对。
“她妹妹说要断绝关系,我就把她接到太原上学,过生日时专程跑去临汾为她庆祝。”
郭宏计用行动证明:盲人能做的远比想象的多。
如今,他不仅包揽家里的洗衣做饭,还会给妻子按摩缓解疲劳。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盲人世界,郭宏计走进广播电台做节目,把学校的故事讲给全省听众。
“我要求电台必须提学校名字,因为有的学生听了广播就来报名了。”
如今,他又学会玩抖音,手风琴演奏、二胡独奏的视频收获了大量点赞。(郭老师的抖音名:浪漫手风琴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)
他说:“时代在变,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。”
04
2022年8月,郭宏计因心脏问题装上了起搏器;他还患有糖尿病,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。
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的脚步——每周参加黑暗跑团锻炼,坚持给学生上课,甚至还在返聘期间带年轻教师。
“校领导说我是'活教材',其实我只是不想浪费时间。”
他的QQ签名写着:“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,都是对生命的辜负。”
每天清晨,当很多人还在酣睡时,他已经开始练琴、备课;夜晚,家人入睡后,他会摸索着收拾厨房。
“我总想,能多录几个曲子,多拍几个视频,将来动不了时还能听听看看。”
在山西大学的演讲台上,他曾动情地说:“我虽然看不见,没能成为这里的学生,但今天能站在这里讲课,就是对命运最好的回应。”
这番话让台下师生热泪盈眶。
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:“做难事必有所得,不要怕命运出难题,解题的过程就是成长。”
从借贷求医的盲童到桃李满天下的名师,从连学校都没见过的农村娃到能在大学讲台演讲的教育者,郭宏计用一生证明:眼睛看不见没关系,只要心里有光,就能照亮自己,温暖他人。
当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的二胡上,那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:真正的光明,从来都不在眼底,而在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