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芜湖长江岸边,有一所特殊的学校,它没有明亮的黑板,却让无数盲童“读”懂了世界;它听不到课间追逐的喧嚣,却传出过钢琴调律的精准音符、推拿手法的整齐节奏。这就是创办于1979年的芜湖市盲人学校——安徽省唯一专门盲校,也是全国唯一的民办盲校。四十一年来,近万名盲童从这里走出,带着一技之长和对生活的热忱,在黑暗中劈开了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。
一所有“根”的学校:从父亲的嘱托到“妈妈校长”的坚守
“盲孩子的眼睛看不见,但心不能蒙尘。”这是学校创始人席蛮侨先生常说的话。这位心系残障儿童的老教育工作者,当年顶着*、师资匮乏的压力,把自家房屋改造成教室,手把手教盲童摸盲文、学推拿。1998年,女儿席蔚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,放弃了城市里的优渥工作,成为这所学校的“守灯人”。
26年里,席蔚菁被学生们喊了26年“妈妈校长”。她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,知道谁爱吃辣、谁对花粉过敏;为了让家境困难的学生安心读书,她四处奔走拉赞助,设立“席蛮侨·大唐盲人教育奖学金”,仅2025年就有31名学生拿到这笔钱;她力推“早餐营养升级计划”,让孩子们每天能吃上热乎的鸡蛋和牛奶。央视《朝闻天下》曾记录下这样一个细节:有个刚入学的孩子怕黑,她连续一个月陪睡在宿舍,直到孩子敢独自躺在床上哼起儿歌。
“我们不培养‘被照顾者’,要教他们成为‘能担当者’。”这是席蔚菁的教育理念。学校从学前教育到中职教育形成完整体系:幼儿园里,老师握着孩子的手摸积木、闻花香,帮他们建立对世界的感知;义务教育阶段,盲文版的课本堆成小山,孩子们通过触摸学习文言文、解数学题,甚至用特制教具理解几何图形;到了中职阶段,中医推拿、钢琴调律、电子商务等课程成了“硬通货”——国家级盲人医疗按摩实训基地里,学生们在人体模型上反复练习穴位,毕业时全部能拿到中级按摩师证,就业率100%;钢琴调律教室里,通过声波震动和触感记忆,有人成了能为音乐厅调音的专业人才。
一群追光的孩子:在看不见的世界里,活得热气腾腾
“黑暗里练球,全靠耳朵听、脚下摸。”学校盲人足球队的队员们总这样说。在教练的指导下,他们靠听足球里的铃铛声判断方向,在一次次碰撞中学会配合,曾代表安徽参加全国比赛。而在“心声”合唱团,孩子们的声音清澈透亮,2024年他们的合唱《永不消逝的声音》在芜湖市社团展演中拿了一等奖,站在舞台上时,他们虽然看不见台下的掌声,却能感受到空气里涌动的温暖。
更让人振奋的是那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。2024年,学生王浩凭着盲文试卷考上北京联合大学,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;毕业生李娟开了家推拿店,如今雇了3个盲人师傅,成了小有名气的“李老板”;还有人成了电商主播,用声音向网友推荐家乡特产——他们用行动证明,失明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。
学校里藏着太多这样的“微光”:图书馆里,盲文书籍按类别摆放,孩子们用指尖“读”《红楼梦》《时间简史》;手工课上,他们编织的中国结、制作的木雕,被摆在市区的文创店里售卖;每年助残日,他们会走上街头,为路人免费推拿,用技能回馈社会。正如席蔚菁说的:“我们教他们推拿,是让手有力量;教他们读书,是让心有方向。”
一种温暖的延续:从校园到社会,爱从未缺席
这所学校的故事,早已超出了校园的围墙。当地医院定期来校义诊,企业捐来了盲用电脑,志愿者每周来教孩子们弹吉他。2025年,学校参与的“铭记历史,薪火相传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被芜湖市政府官网报道,孩子们触摸着盲文版的抗战故事,用朗诵表达对先烈的敬意。
更动人的是“反哺”的力量:不少毕业生回到学校当老师,把自己走过的路,再陪学弟学妹走一遍。就像当年席蔚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,如今,这份爱正在以新的方式传递。
四十一年,近万名学生,无数个被点亮的人生。芜湖盲校的故事,从来不是关于“同情”,而是关于“尊重”——尊重每个生命都有追求价值的权利,尊重黑暗中也能开出花来。在这里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坚守,更是一个社会对“特殊”的包容:当世界愿意为盲童搭起阶梯,他们就能踩着这些善意,触摸到和普通人一样滚烫的人生。
目录
在芜湖长江岸边,有一所特殊的学校,它没有明亮的黑板,却让无数盲童“读”懂了世界;它听不到课间追逐的喧嚣,却传出过钢琴调律的精准音符、推拿手法的整齐节奏。这就是创办于1979年的芜湖市盲人学校——安徽省唯一专门盲校,也是全国唯一的民办盲校。四十一年来,近万名盲童从这里走出,带着一技之长和对生活的热忱,在黑暗中劈开了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。
一所有“根”的学校:从父亲的嘱托到“妈妈校长”的坚守
“盲孩子的眼睛看不见,但心不能蒙尘。”这是学校创始人席蛮侨先生常说的话。这位心系残障儿童的老教育工作者,当年顶着*、师资匮乏的压力,把自家房屋改造成教室,手把手教盲童摸盲文、学推拿。1998年,女儿席蔚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,放弃了城市里的优渥工作,成为这所学校的“守灯人”。
26年里,席蔚菁被学生们喊了26年“妈妈校长”。她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,知道谁爱吃辣、谁对花粉过敏;为了让家境困难的学生安心读书,她四处奔走拉赞助,设立“席蛮侨·大唐盲人教育奖学金”,仅2025年就有31名学生拿到这笔钱;她力推“早餐营养升级计划”,让孩子们每天能吃上热乎的鸡蛋和牛奶。央视《朝闻天下》曾记录下这样一个细节:有个刚入学的孩子怕黑,她连续一个月陪睡在宿舍,直到孩子敢独自躺在床上哼起儿歌。
“我们不培养‘被照顾者’,要教他们成为‘能担当者’。”这是席蔚菁的教育理念。学校从学前教育到中职教育形成完整体系:幼儿园里,老师握着孩子的手摸积木、闻花香,帮他们建立对世界的感知;义务教育阶段,盲文版的课本堆成小山,孩子们通过触摸学习文言文、解数学题,甚至用特制教具理解几何图形;到了中职阶段,中医推拿、钢琴调律、电子商务等课程成了“硬通货”——国家级盲人医疗按摩实训基地里,学生们在人体模型上反复练习穴位,毕业时全部能拿到中级按摩师证,就业率100%;钢琴调律教室里,通过声波震动和触感记忆,有人成了能为音乐厅调音的专业人才。
一群追光的孩子:在看不见的世界里,活得热气腾腾
“黑暗里练球,全靠耳朵听、脚下摸。”学校盲人足球队的队员们总这样说。在教练的指导下,他们靠听足球里的铃铛声判断方向,在一次次碰撞中学会配合,曾代表安徽参加全国比赛。而在“心声”合唱团,孩子们的声音清澈透亮,2024年他们的合唱《永不消逝的声音》在芜湖市社团展演中拿了一等奖,站在舞台上时,他们虽然看不见台下的掌声,却能感受到空气里涌动的温暖。
更让人振奋的是那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。2024年,学生王浩凭着盲文试卷考上北京联合大学,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;毕业生李娟开了家推拿店,如今雇了3个盲人师傅,成了小有名气的“李老板”;还有人成了电商主播,用声音向网友推荐家乡特产——他们用行动证明,失明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。
学校里藏着太多这样的“微光”:图书馆里,盲文书籍按类别摆放,孩子们用指尖“读”《红楼梦》《时间简史》;手工课上,他们编织的中国结、制作的木雕,被摆在市区的文创店里售卖;每年助残日,他们会走上街头,为路人免费推拿,用技能回馈社会。正如席蔚菁说的:“我们教他们推拿,是让手有力量;教他们读书,是让心有方向。”
一种温暖的延续:从校园到社会,爱从未缺席
这所学校的故事,早已超出了校园的围墙。当地医院定期来校义诊,企业捐来了盲用电脑,志愿者每周来教孩子们弹吉他。2025年,学校参与的“铭记历史,薪火相传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被芜湖市政府官网报道,孩子们触摸着盲文版的抗战故事,用朗诵表达对先烈的敬意。
更动人的是“反哺”的力量:不少毕业生回到学校当老师,把自己走过的路,再陪学弟学妹走一遍。就像当年席蔚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,如今,这份爱正在以新的方式传递。
四十一年,近万名学生,无数个被点亮的人生。芜湖盲校的故事,从来不是关于“同情”,而是关于“尊重”——尊重每个生命都有追求价值的权利,尊重黑暗中也能开出花来。在这里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坚守,更是一个社会对“特殊”的包容:当世界愿意为盲童搭起阶梯,他们就能踩着这些善意,触摸到和普通人一样滚烫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