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板胡里的生命乐章:视障少年侯亮以热爱奏响追梦强音

在中国盲人协会、中国盲文图书馆、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“阿炳杯”盲人器乐独奏大赛上,来自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男孩侯亮,用一把价值180元、琴身带着裂痕的旧板胡,凭借一曲《秦腔即兴曲》斩获民族器乐组三等奖。这把看似普通的乐器,不仅是他追梦路上的伙伴,更藏着一个少年用坚持对抗命运的成长故事。



无光世界里,音乐是“看见”的另一种方式



侯亮自幼因视力障碍与光明相隔,世界在他眼中是模糊的光影,但音乐却为他打开了一扇感知世界的窗。初识板胡时,这个充满陕北风情的乐器用浑厚悠扬的音色击中了他——弓弦摩擦的振动里有土地的厚重,高低音的转换间藏着情绪的起伏。“摸到琴弦的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‘看见’了声音的形状。”侯亮曾在采访中这样形容与音乐的初遇。



初学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。没有专为视障者设计的板胡教材,他就请老师将乐谱录成音频,一遍遍用耳朵“读谱”,把旋律刻进记忆;看不见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,他便反复练习空弦音,用指尖的触感记住每一个音高的振动频率。手指磨出的茧子破了又结,琴弦在掌心留下深深的压痕,他却从未想过放弃:“别人用眼睛学,我就用耳朵、用手指、用心学,总能学会。”



180元的“勋章”,藏着不普通的坚持



陪伴侯亮参赛的这把板胡,是家人省吃俭用从二手市场为他淘来的“宝贝”。琴身的裂痕是一次深夜练习时不慎磕碰留下的,当时他心疼得掉了眼泪,却在修好后更加珍惜——这道痕迹成了他的“成长勋章”,见证着无数个夜晚的苦练:放学后别人休息时,他在琴房反复打磨技巧;周末其他同学玩耍时,他抱着板胡琢磨乐曲情感;就连走路时,手指也会无意识地在腿上模拟运弓的轨迹。



“秦腔的魂在‘劲’里,要拉得有股不服输的劲儿。”为了演好《秦腔即兴曲》,侯亮专门请老师讲解秦腔的文化背景,听着陕北民歌感受当地人的质朴与坚韧。他把生活中的感动、练习时的执着都融进弓弦里:快弓段落如骏马奔腾,藏着不服输的倔强;慢弓旋律似低语倾诉,饱含对生活的热爱。演奏时,他微微侧头,耳朵捕捉着每一丝音色的变化,身体随着节奏轻轻晃动,完全沉浸在音乐构建的世界里。



平凡乐器里的不凡力量,让梦想照进现实



比赛现场,当《秦腔即兴曲》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赛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。评委在点评中说:“这把板胡或许不昂贵,但演奏者的情感最真挚;他的世界或许无光,但音乐里的力量足以照亮人心。”这份认可,是对侯亮多年坚持的最好回馈。



如今,侯亮的故事通过中国甘肃网等媒体报道被更多人知晓。他用亲身经历证明:身体的局限从不是追梦的枷锁,热爱与坚持才是最强大的“光源”。那把带着裂痕的板胡仍在继续奏响旋律,而侯亮的追梦路也在音乐的陪伴下不断延伸——正如他所说:“只要心里有光,哪怕眼前黑暗,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。”



这篇文章以官方报道为依托,聚焦侯亮的成长细节与精神内核,既展现了视障群体追梦的不易,更传递出“热爱可抵岁月漫长”的正能量,为成长资讯注入温暖而坚韧的精神养分。

发表于:2025-07-22 12:18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