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鼓楼区助医小分队:用陪伴驱散障碍,让残障居民就医之路不再难

萤火之歌
生活不是竞速,而是漫步,于春秋更迭间,品时光悠长。

对南京市鼓楼区小市街道的王师傅来说,曾经的医院就诊路,是一场充满忐忑的“闯关”。因腿部残疾多年,他独自出门如同穿越迷宫——下楼时的台阶是第一道坎,挂号窗口前的长队是第二道关,就连医生写下的医嘱,也因看不清而变成“天书”。直到2023年,街道残联组建的“助医小分队”走进他的生活,这场“闯关”才终于有了温暖的“护航者”。



从“愁出门”到“安心走”,社区织起一张帮扶网


2023年夏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王师傅的腿疾加重,疼得直冒冷汗。他摸索着拨通了社区残协的电话,半小时后,门被轻轻敲响——是“助医小分队”的志愿者。他们小心翼翼地搀扶他下楼,提前预约好的出租车已在门口等候;到了医院,有人帮他拿着病历本排队,有人在医生问诊时仔细记录注意事项,连缴费单上的金额都逐字念给他听。


“以前去趟医院,得提前好几天攒力气,现在一个电话,全程有人搭把手。”王师傅的话道出了许多残障居民的心声。据南京市残联官网报道,这支“助医小分队”由街道残联协调志愿助残机构、社区工作者和热心居民组成,他们为像王师傅这样的20多位残障居民建立了“一人一档”,根据病情定制服务:每周三固定陪需要透析的李阿姨去医院,每月帮视力障碍的张大爷取药,连复查时间都会提前用大字提醒贴在居民家门口。



从“帮一次”到“常相伴”,细节里藏着最真的关怀


在黄家圩社区的“助医服务日志”上,记录着许多暖心细节:陪糖尿病患者就诊时,志愿者会特意问清饮食禁忌,回来后写在厨房的小黑板上;帮视力障碍居民取药时,会把每种药的服用方法录成语音存在他们手机里;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,志愿者甚至会帮忙把开好的药分成小份,标上“早”“晚”。


“不是完成任务式的‘送过去’,而是真的把我们的难处放在心上。”居民张阿姨说。她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,“助医小分队”不仅陪她看病,还定期请社区医生上门复诊,帮她申请适配了更舒适的轮椅。这些被南京市残联报道的细节,让“帮扶”超越了简单的事务性协助,变成了实实在在的“过日子的帮衬”。



小市街道残联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我们算过一笔账,残障居民出门办事,平均要比普通人多花3倍的时间和精力。我们做的,就是帮他们把这些‘额外成本’降下来,让他们和普通人一样,能体面、方便地生活。”


如今,在鼓楼区,这样的“助医服务”已从黄家圩社区推广到更多地方。从陪同就医到协助康复,从链接资源到心理疏导,社区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,诠释着“无障碍”的真谛——它不仅是没有台阶的坡道,更是有人愿意为你多走一步的温暖;不仅是看得见的标识,更是有人记得你的需求的用心。



正如南京市残联在报道中强调的:“让残障群体共享发展成果,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体现在陪一位老人看完一次病、帮一位居民取对一次药这样的‘小事’里。当社区的关怀细到能接住每个微小的需求,幸福就会变得具体而可感。”



这或许就是社区存在的意义:它让身处困境的人知道,自己从未被遗忘;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里,都有不期而遇的善意在流转。

发表于:2025-07-22 09:35
2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