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江南,面粉不像北方那样能蒸出喧腾腾的大馒头,倒更像外婆围裙上沾的白粉末,细细软软的,总跟“过日子”的细碎场景缠在一起。就说我家楼下的早点摊,王伯每天天不亮就支起煤炉,蒸笼一冒白气,整条巷弄都飘着面粉的香——那是小笼包的皮在发酵,是阳春面的条在滚水里舒展,是撑腰糕的面团在蒸笼里慢慢鼓起来。这些面粉做的吃食,没什么大阵仗,却藏着江南人一天的精气神。
一、细面里的老讲究
我外婆做阳春面,总说“面要细,汤要烫”。她揉面不用大力气,手腕轻轻转着圈,面粉和水慢慢融成一团,醒上半个钟头,再用擀面杖擀得薄薄的,叠起来切成细条,抓一把撒在案板上,簌簌地响。“你外公就爱这口,”她一边煮面一边念叨,“年轻时候跑船,回来就盼着一碗猪油面,汤要冲得冒热气,葱花得是刚剪的,面吸了汤,滑溜溜进嘴,才算到家了。”
巷口张婶的馄饨摊更有意思,她的馄饨皮总比别家薄,薄到能看见里面粉红的肉馅。“这皮得用‘冷水面’,”她一边捏着“金鱼嘴”一边跟排队的人唠,“水多了软塌,水少了硬邦邦,得刚好能裹住馅,煮出来才像小元宝。”我小时候总蹲在摊前看,看她左手托皮,右手挑馅,捏一下一个,快得像变戏法,出锅时撒把虾米,汤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。
二、蒸笼里的软乎乎
要说面粉在江南最“体面”的样子,得数小笼包。我奶奶包小笼,发酵面团时总盯着窗台上的温度计,“二十度最刚好,发出来的皮才软乎不酸”。她捏褶子有讲究,非得十八道,“褶子多了才兜得住汤”。蒸好的小笼端上桌,皮是半透明的,轻轻戳一下会晃,爷爷总教我“先开窗,后喝汤”——咬个小口吸汤汁,鲜得眯眼睛,再就着醋吃,面皮的软、肉馅的嫩,混在一起,是逢年过节才能得的待遇。
还有清明前后的定胜糕,我妈总说“面粉得掺点米粉才糯”。她把发酵好的面糊倒进木模子里,撒上红丝绿丝,蒸出来的糕带着淡淡的酒香,松松软软的,我总爱先抠掉顶上的糖粒。“吃了长力气,”她笑着拍我手,“你爸小时候考试前,我准给他蒸两块,说‘定胜’‘定胜’,图个吉利。”
三、烫面做的暖乎乎
开春的时候,外婆准会做撑腰糕。沸水烫面时“刺啦”一声,蒸汽裹着面粉香扑满脸,她一边揉面一边说“这糕得烫透了才糯,吃了腰不酸”。蒸好的糕切成菱形,裹层白糖,咬下去黏黏的,带着芝麻香,我总嫌太甜,外婆就说“春寒料峭的,吃口甜的暖身子”。
现在单位楼下的茶餐厅,虾饺成了下午茶的常客。那皮看着透亮,其实也是烫面做的,加了澄粉才这么好看。同事们总说“这皮比江南的馄饨皮还嫩”,咬开是整只虾仁,Q弹得很,配着菊花茶吃,倒也有几分江南人“慢悠悠”的意思。
在我们这儿,面粉从来不是“主食”的代名词,更像家人手里的小玩意儿——外婆的案板上、王伯的蒸笼里、张婶的馄饨摊前,它被揉出软硬度,蒸出松垮度,烫出黏糯感,全看过日子的人怎么琢磨。就像我朋友写韭菜盒子时说的“不喜欢炒韭菜却爱吃盒子”,我们江南人对这些面粉吃食的偏爱,大概也藏在“外婆做的”“巷口买的”这些细碎记忆里吧。
目录
在我们江南,面粉不像北方那样能蒸出喧腾腾的大馒头,倒更像外婆围裙上沾的白粉末,细细软软的,总跟“过日子”的细碎场景缠在一起。就说我家楼下的早点摊,王伯每天天不亮就支起煤炉,蒸笼一冒白气,整条巷弄都飘着面粉的香——那是小笼包的皮在发酵,是阳春面的条在滚水里舒展,是撑腰糕的面团在蒸笼里慢慢鼓起来。这些面粉做的吃食,没什么大阵仗,却藏着江南人一天的精气神。
一、细面里的老讲究
我外婆做阳春面,总说“面要细,汤要烫”。她揉面不用大力气,手腕轻轻转着圈,面粉和水慢慢融成一团,醒上半个钟头,再用擀面杖擀得薄薄的,叠起来切成细条,抓一把撒在案板上,簌簌地响。“你外公就爱这口,”她一边煮面一边念叨,“年轻时候跑船,回来就盼着一碗猪油面,汤要冲得冒热气,葱花得是刚剪的,面吸了汤,滑溜溜进嘴,才算到家了。”
巷口张婶的馄饨摊更有意思,她的馄饨皮总比别家薄,薄到能看见里面粉红的肉馅。“这皮得用‘冷水面’,”她一边捏着“金鱼嘴”一边跟排队的人唠,“水多了软塌,水少了硬邦邦,得刚好能裹住馅,煮出来才像小元宝。”我小时候总蹲在摊前看,看她左手托皮,右手挑馅,捏一下一个,快得像变戏法,出锅时撒把虾米,汤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。
二、蒸笼里的软乎乎
要说面粉在江南最“体面”的样子,得数小笼包。我奶奶包小笼,发酵面团时总盯着窗台上的温度计,“二十度最刚好,发出来的皮才软乎不酸”。她捏褶子有讲究,非得十八道,“褶子多了才兜得住汤”。蒸好的小笼端上桌,皮是半透明的,轻轻戳一下会晃,爷爷总教我“先开窗,后喝汤”——咬个小口吸汤汁,鲜得眯眼睛,再就着醋吃,面皮的软、肉馅的嫩,混在一起,是逢年过节才能得的待遇。
还有清明前后的定胜糕,我妈总说“面粉得掺点米粉才糯”。她把发酵好的面糊倒进木模子里,撒上红丝绿丝,蒸出来的糕带着淡淡的酒香,松松软软的,我总爱先抠掉顶上的糖粒。“吃了长力气,”她笑着拍我手,“你爸小时候考试前,我准给他蒸两块,说‘定胜’‘定胜’,图个吉利。”
三、烫面做的暖乎乎
开春的时候,外婆准会做撑腰糕。沸水烫面时“刺啦”一声,蒸汽裹着面粉香扑满脸,她一边揉面一边说“这糕得烫透了才糯,吃了腰不酸”。蒸好的糕切成菱形,裹层白糖,咬下去黏黏的,带着芝麻香,我总嫌太甜,外婆就说“春寒料峭的,吃口甜的暖身子”。
现在单位楼下的茶餐厅,虾饺成了下午茶的常客。那皮看着透亮,其实也是烫面做的,加了澄粉才这么好看。同事们总说“这皮比江南的馄饨皮还嫩”,咬开是整只虾仁,Q弹得很,配着菊花茶吃,倒也有几分江南人“慢悠悠”的意思。
在我们这儿,面粉从来不是“主食”的代名词,更像家人手里的小玩意儿——外婆的案板上、王伯的蒸笼里、张婶的馄饨摊前,它被揉出软硬度,蒸出松垮度,烫出黏糯感,全看过日子的人怎么琢磨。就像我朋友写韭菜盒子时说的“不喜欢炒韭菜却爱吃盒子”,我们江南人对这些面粉吃食的偏爱,大概也藏在“外婆做的”“巷口买的”这些细碎记忆里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