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篮球场到残奥会:盲人运动员李端的“跳跃”人生

当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,李端用颤抖的手将火炬嵌入“大雪花”主火炬台时,全场的掌声为这位“黑暗中的跳跃者”响起。从篮球少年到失明后的迷茫,再到残奥会冠军、火炬手,他用一次次奋力起跳,跳出了命运的低谷,也跳出了残障群体的不屈力量。



从阳光赛场坠入黑暗,却没停止奔跑



少年时的李端曾是篮球场上的“小明星”,18岁入选国家青年篮球队,梦想着在CBA赛场挥洒汗水。但1996年的一场意外,让他在训练中被脱落的灭火器砸中头部,双眼几近失明。“醒来后世界一片漆黑,连篮球的影子都摸不到了。”那段日子,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曾经的赛场荣光变成了刺骨的失落。



直到2001年,辽宁省残疾人田径队教练找到他:“你的弹跳和爆发力还在,试试跳远吧!”抱着“不能就这么倒下”的念头,李端走进了残疾人体育的世界。看不见跑道和沙坑,他就用脚步丈量助跑距离,用教练的口令判断起跳点;怕落地不稳受伤,他就在训练中反复练习平衡,摔倒了爬起来,膝盖磨破了就贴块胶布继续练。“别人练10次,我就练100次,黑暗里练不出捷径,只能靠汗水铺路。”



沙坑里的金牌,是对命运的“反击”



凭借篮球运动员的底子和超乎常人的毅力,李端在跳远和三级跳项目中崭露头角。2004年雅典残奥会,他在男子三级跳远F11级决赛中,以13米10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夺冠;2008年北京残奥会,他再夺跳远和三级跳两枚金牌,站在领奖台上听国歌奏响时,他高高举起奖牌,“这枚金牌,是给所有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看的”。



赛场上的他总说:“失明不是终点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奔跑。”他的助跑像一阵风,起跳时身体在空中划出的弧线,是黑暗中最耀眼的光芒。队友们说,李端的训练服永远是最脏的,因为他总在沙坑里扑得最用力——那是对梦想最执着的姿态。



用经历照亮更多人,让“不屈”传递下去



退役后,李端没有离开体育,更没有停下脚步。他投身助残公益,走进学校和社区分享自己的故事,鼓励残障孩子“找到自己的‘跑道’”;他担任残疾人体育教练,手把手教年轻运动员调整呼吸、掌握发力技巧,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。



“我曾被黑暗困住,但体育给了我光。”如今的李端,依旧保持着运动员的自律,也多了一份温暖的责任感。他说:“金牌会褪色,但永不放弃的劲儿不会。我希望告诉更多人,身体的障碍挡不住心里的热爱,只要敢跳,就能跳出自己的精彩。”



从篮球场的少年到残奥赛场的冠军,从黑暗中的迷茫到照亮他人的火炬手,李端的人生故事里,藏着最动人的信念:真正的强者,不是从不跌倒,而是在跌倒后,依然能带着勇气奋力起跳。而这份勇气,正在被更多人看见、传递。

发表于:2025-07-21 10:20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