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北武汉八铺街社区的老厂区里,每天清晨都能看到这样一幕:76岁的熊昌金牵着75岁的熊光林慢慢散步,两人步伐从容,掌心相握的力度藏着三十多年的默契。从1986年一句“多照看他”的嘱托开始,熊昌金用37年的陪伴,为失明的工友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。这份跨越半生的坚守,被中国文明网、长江日报等官方媒体报道,熊昌金更获评2024年第一季度“中国好人”,用平凡善举诠释了“一诺千金”的重量。
一句嘱托,成了半生的牵挂
1986年,熊昌金和熊光林在武汉一家化工厂的车间相遇。熊光林因幼年患病失明,在车间负责简单的辅助工作,平时走路全靠记忆和摸索。一天下班路上,熊光林没注意到未盖好的井盖,重重摔在地上,膝盖磕出了血。时任车间主任的老厂长看到后,拉着熊昌金的手说:“光林眼睛不方便,你心细,平时多照看他一点。”
就是这句简单的嘱托,熊昌金记了一辈子。第二天起,他主动牵起熊光林的手:“以后上下班,我陪你走。”车间里,他帮熊光林整理工具、核对物料标签;食堂打饭,他记得熊光林爱吃红烧肉,总会多打一勺;下雨天,他提前带两把伞,一路护着熊光林避开积水;冬天天冷,他早早给熊光林的保温杯灌满热水。
为了照顾方便,熊昌金特意在熊光林家附近租了房子,两家直线距离不到10米。“他喊一声我就能听见,夜里起夜也能搭个手。”37年来,换门窗、修家电、取药缴费、买菜做饭……熊昌金成了熊光林生活里“随叫随到”的依靠。邻居们常说:“老熊对光林,比亲人还亲,这份情分少见。”
一份陪伴,让黑暗里有了光
失明后的熊光林曾敏感又自卑,不爱说话,总怕给人添麻烦。熊昌金看在眼里,不仅照顾他的生活,更努力帮他打开心结。知道熊光林喜欢听评书,熊昌金省吃俭用买了台收音机,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坐在他身边,边听边“翻译”:“这一段说的是岳飞打仗,场面可热闹了……”厂里组织联欢会,他拉着熊光林上台:“你嗓子亮,唱首《东方红》吧,我给你打拍子。”
有一次,熊光林的妹妹想接他回乡下老家,他却摇了摇头:“有昌金在,我在这住得踏实。”在熊昌金的陪伴下,熊光林渐渐开朗起来,遇到邻居会主动打招呼,还学会了用盲杖走路,但他总说:“昌金的手比盲杖稳当,跟着他走,心里不慌。”
37年间,工厂改制、工友离散,熊昌金却从未离开。退休后,他的“照顾清单”里又多了晨练、买菜、晒被子。每天清晨,他准时敲响熊光林的门:“走,咱去公园遛遛,今天天气好。”傍晚做饭,他会特意多做一份,端到熊光林桌上:“今天炖了排骨汤,你多喝点补身体。”熊光林退休金不高,熊昌金常自掏腰包给他添衣物:“都是老伙计,分啥你我。”
一种传承,让善意长出翅膀
熊昌金的善举像一粒种子,在社区里悄悄发了芽。看到他三十年如一日照顾工友,社区里的年轻人自发成立了“熊昌金公益小分队”。志愿者们轮流帮熊光林打扫卫生、陪他去超市购物,还教会他用智能手机听书、视频聊天。
有年轻志愿者问熊昌金:“37年天天照顾人,累吗?”他笑着说:“习惯了,一天不跟他走几步、说几句话,心里还空落落的。光林看不见,我多搭把手,他日子好过点,我也安心。”而熊光林虽然看不见熊昌金的模样,却能准确说出他手掌的温度:“他的手总是暖乎乎的,牵着我走的时候,步子放得特别慢,怕我跟不上。”
如今,两位老人头发都白了,但牵手散步的身影仍是厂区里最暖的风景。2024年,熊昌金当选“中国好人”,领奖时他说: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,是我们老伙计俩一起‘走’出来的。”他手上那道因常年牵扶磨出的薄茧,成了最动人的勋章。
37年的掌心相握,握的是一句承诺,暖的是一颗人心。熊昌金用半生证明:善意不必惊天动地,一句嘱托、一份陪伴,就能在岁月里开出温暖的花。而这份“掌心的温度”,不仅照亮了盲人工友的人生路,更让“守信”与“互助”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扎了根。
(注:本文内容基于中国文明网、长江日报、武汉发布等官方媒体报道,熊昌金获评2024年第一季度“中国好人”相关信息可通过中国文明网查询核实。)
目录
在湖北武汉八铺街社区的老厂区里,每天清晨都能看到这样一幕:76岁的熊昌金牵着75岁的熊光林慢慢散步,两人步伐从容,掌心相握的力度藏着三十多年的默契。从1986年一句“多照看他”的嘱托开始,熊昌金用37年的陪伴,为失明的工友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。这份跨越半生的坚守,被中国文明网、长江日报等官方媒体报道,熊昌金更获评2024年第一季度“中国好人”,用平凡善举诠释了“一诺千金”的重量。
一句嘱托,成了半生的牵挂
1986年,熊昌金和熊光林在武汉一家化工厂的车间相遇。熊光林因幼年患病失明,在车间负责简单的辅助工作,平时走路全靠记忆和摸索。一天下班路上,熊光林没注意到未盖好的井盖,重重摔在地上,膝盖磕出了血。时任车间主任的老厂长看到后,拉着熊昌金的手说:“光林眼睛不方便,你心细,平时多照看他一点。”
就是这句简单的嘱托,熊昌金记了一辈子。第二天起,他主动牵起熊光林的手:“以后上下班,我陪你走。”车间里,他帮熊光林整理工具、核对物料标签;食堂打饭,他记得熊光林爱吃红烧肉,总会多打一勺;下雨天,他提前带两把伞,一路护着熊光林避开积水;冬天天冷,他早早给熊光林的保温杯灌满热水。
为了照顾方便,熊昌金特意在熊光林家附近租了房子,两家直线距离不到10米。“他喊一声我就能听见,夜里起夜也能搭个手。”37年来,换门窗、修家电、取药缴费、买菜做饭……熊昌金成了熊光林生活里“随叫随到”的依靠。邻居们常说:“老熊对光林,比亲人还亲,这份情分少见。”
一份陪伴,让黑暗里有了光
失明后的熊光林曾敏感又自卑,不爱说话,总怕给人添麻烦。熊昌金看在眼里,不仅照顾他的生活,更努力帮他打开心结。知道熊光林喜欢听评书,熊昌金省吃俭用买了台收音机,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坐在他身边,边听边“翻译”:“这一段说的是岳飞打仗,场面可热闹了……”厂里组织联欢会,他拉着熊光林上台:“你嗓子亮,唱首《东方红》吧,我给你打拍子。”
有一次,熊光林的妹妹想接他回乡下老家,他却摇了摇头:“有昌金在,我在这住得踏实。”在熊昌金的陪伴下,熊光林渐渐开朗起来,遇到邻居会主动打招呼,还学会了用盲杖走路,但他总说:“昌金的手比盲杖稳当,跟着他走,心里不慌。”
37年间,工厂改制、工友离散,熊昌金却从未离开。退休后,他的“照顾清单”里又多了晨练、买菜、晒被子。每天清晨,他准时敲响熊光林的门:“走,咱去公园遛遛,今天天气好。”傍晚做饭,他会特意多做一份,端到熊光林桌上:“今天炖了排骨汤,你多喝点补身体。”熊光林退休金不高,熊昌金常自掏腰包给他添衣物:“都是老伙计,分啥你我。”
一种传承,让善意长出翅膀
熊昌金的善举像一粒种子,在社区里悄悄发了芽。看到他三十年如一日照顾工友,社区里的年轻人自发成立了“熊昌金公益小分队”。志愿者们轮流帮熊光林打扫卫生、陪他去超市购物,还教会他用智能手机听书、视频聊天。
有年轻志愿者问熊昌金:“37年天天照顾人,累吗?”他笑着说:“习惯了,一天不跟他走几步、说几句话,心里还空落落的。光林看不见,我多搭把手,他日子好过点,我也安心。”而熊光林虽然看不见熊昌金的模样,却能准确说出他手掌的温度:“他的手总是暖乎乎的,牵着我走的时候,步子放得特别慢,怕我跟不上。”
如今,两位老人头发都白了,但牵手散步的身影仍是厂区里最暖的风景。2024年,熊昌金当选“中国好人”,领奖时他说: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,是我们老伙计俩一起‘走’出来的。”他手上那道因常年牵扶磨出的薄茧,成了最动人的勋章。
37年的掌心相握,握的是一句承诺,暖的是一颗人心。熊昌金用半生证明:善意不必惊天动地,一句嘱托、一份陪伴,就能在岁月里开出温暖的花。而这份“掌心的温度”,不仅照亮了盲人工友的人生路,更让“守信”与“互助”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扎了根。
(注:本文内容基于中国文明网、长江日报、武汉发布等官方媒体报道,熊昌金获评2024年第一季度“中国好人”相关信息可通过中国文明网查询核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