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黑暗,才能看见他们的世界这场公园公益活动为何让人热泪盈眶?

晚风书月
让风携着思绪,在月光下肆意飘荡,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。

原来走直线这么难!“摸到玩具却看不见,心里慌得厉害……”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的黑暗体验舱外,刚结束体验的市民们你一言我一语,语气里满是感慨。6月22日,“黑暗体验进公园,助力‘我送盲童一本书’大型公益助残活动”在这里拉开序幕。这场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、中国盲文出版社联合主办,被央广网、新华社等官方媒体报道的活动,正用最直观的方式,让更多人真正读懂视障群体的生活日常。



5分钟黑暗体验,抵过千言万语



活动现场最受欢迎的,当属那个蓝色的“黑暗体验舱”。这是一个完全无光的充气舱体,里面挂着毛绒玩具、摆放着日常小物件,模拟了视障人士每天要面对的“未知环境”。参与者只需在黑暗中独自穿过通道,触摸物品、辨别方向——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任务,却难倒了不少人。



“我才走了三步就想退出去,脚下像踩着棉花,总怕撞到东西。”带孩子来体验的王女士红着眼圈说,平时总把“理解盲人”挂在嘴边,可真正身处黑暗才明白,他们每一步都需要多大的勇气。有位老先生摸索着摸到一只小熊,却怎么也看不清模样,他喃喃道:“盲童们就是这样‘看’世界的吗?太不容易了。”



短短5分钟的体验,让许多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:对我们来说理所当然的“看见”,对他们而言却是奢侈品。而这,正是活动的初衷——用沉浸式体验打破隔阂,让“理解”不再停留在口头。



12年公益路,用盲文搭建“光明桥梁”



这场体验活动,其实是“我送盲童一本书”公益项目的特别环节。这个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文出版社共同发起的项目,已经默默坚持了12年。



12年间,它募集的数千万元善款,变成了220多所盲校里的盲文课本、有声读物和学习用品;变成了视障孩子们指尖下的“文字”,让他们能触摸着读《安徒生童话》,能“听”到课本里的知识。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张宏伟主任说:“我们造不出眼睛,但能造一座桥——让知识和关爱,通过盲文、通过声音,走到他们心里。”



而这次走进公园的“黑暗体验”,就是想让更多人踏上这座桥的另一端:“你不必成为他们,但可以试着感受他们的世界。这份共情,会变成改变的力量。”



从“体验”到“行动”,我们能做些什么?



活动现场,除了体验舱,还有一面“盲文心愿墙”。孩子们用指尖摸着凸起的盲文,写下对盲童伙伴的祝福;家长们则扫码捐赠,为盲校添置新书。有位妈妈说:“以前觉得帮不上忙,现在知道了,哪怕捐一本书、扶他们过一次马路,都是实实在在的温暖。”



据了解,这场活动只是开始。接下来,黑暗体验舱还会走进北京19个市属公园,持续到10月底。如果你路过,不妨停下脚步体验一次——不是为了“感动自己”,而是为了记住那种黑暗中的无助,然后在生活中多一份留意:



看到盲道被占用时,顺手反映一下;



遇到视障人士过马路,主动上前搭句话;



给孩子讲个故事时,提一提“有群小朋友用手看书”,播下一颗理解的种子。



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所说:“光明和黑暗之间,隔着的不是距离,是有没有人愿意转身看看。”当我们愿意走进他们的世界,哪怕只有5分钟,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,就会变成照亮他们生活的微光。



朋友们,如果你去体验了,或者有过帮助视障朋友的经历,欢迎在评论区聊聊。让我们把这份共情传递下去,让更多人知道:对他们来说,最好的“无障碍”,是我们愿意“看见”他们的需要。

发表于:2025-07-20 09:07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