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0日,浦东时报的一则报道让人眼前一亮:上海市浦东新区在陆家嘴、张江等核心区域,悄悄多了一群“看不见的引路者”——首批“智能盲道导航”系统正式启用。这不是简单的科技尝鲜,而是区残联联合科技企业,为视障朋友量身打造的“出行安全网”。
过去,视障者出门全靠“耳听八方、脚探深浅”。家住张江的视障人士李师傅说:“走熟的路还好,换个地方就怕踩空、撞东西,有时候明明目的地就在眼前,却绕半天找不到门。”现在,这些顾虑正被悄悄化解。
这套智能系统藏着不少巧思:盲道沿线埋了毫米波雷达和定位芯片,视障者随身携带的智能手环会像个“贴心向导”,实时播报路况——“前方3米有台阶,请注意抬脚”“右侧5米是地铁站入口,现在可通行”“红绿灯即将变红,请在原地等待”。遇到突发情况,比如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,手环会立刻震动,同时轻声提醒:“请停步,已为您联系家人。”
首批试点覆盖了20条主干道、3个大型商超和2所医院。试了半个多月的王阿姨最有发言权:“上周我自己去仁济医院取药,手环一路提醒我‘过天桥要扶扶手’‘取药窗口在左手边第三个’,比女儿陪着还省心!回来时还顺路去超市买了苹果,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
浦东新区残联负责人在采访中说,这套系统不只是“技术铺路”,更想让视障朋友感受到“被重视的温暖”。目前团队正根据试点反馈调整细节,比如优化方言播报功能、增强雨天信号稳定性,计划年底前扩展到全区一半的主次干道。同时,他们还在培训商超、医院的工作人员,教大家用更清晰的话术指引:“不说‘往前走走’,而是‘向前直行10步,右手边就是货架’。”
其实,无障碍环境从来不是“额外的善意”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生活的基础。就像李师傅说的:“我们要的不是特殊照顾,而是能像普通人一样,凭着自己的本事走到想去的地方。”
这套会“说话”的盲道,不仅铺在马路上,更铺在了心里——它让我们看见,当科技带着温度落地,就能让更多人有勇气走出家门,触摸更广阔的世界。
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暖心变化?对视障朋友来说,出门时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~
目录
7月10日,浦东时报的一则报道让人眼前一亮:上海市浦东新区在陆家嘴、张江等核心区域,悄悄多了一群“看不见的引路者”——首批“智能盲道导航”系统正式启用。这不是简单的科技尝鲜,而是区残联联合科技企业,为视障朋友量身打造的“出行安全网”。
过去,视障者出门全靠“耳听八方、脚探深浅”。家住张江的视障人士李师傅说:“走熟的路还好,换个地方就怕踩空、撞东西,有时候明明目的地就在眼前,却绕半天找不到门。”现在,这些顾虑正被悄悄化解。
这套智能系统藏着不少巧思:盲道沿线埋了毫米波雷达和定位芯片,视障者随身携带的智能手环会像个“贴心向导”,实时播报路况——“前方3米有台阶,请注意抬脚”“右侧5米是地铁站入口,现在可通行”“红绿灯即将变红,请在原地等待”。遇到突发情况,比如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,手环会立刻震动,同时轻声提醒:“请停步,已为您联系家人。”
首批试点覆盖了20条主干道、3个大型商超和2所医院。试了半个多月的王阿姨最有发言权:“上周我自己去仁济医院取药,手环一路提醒我‘过天桥要扶扶手’‘取药窗口在左手边第三个’,比女儿陪着还省心!回来时还顺路去超市买了苹果,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
浦东新区残联负责人在采访中说,这套系统不只是“技术铺路”,更想让视障朋友感受到“被重视的温暖”。目前团队正根据试点反馈调整细节,比如优化方言播报功能、增强雨天信号稳定性,计划年底前扩展到全区一半的主次干道。同时,他们还在培训商超、医院的工作人员,教大家用更清晰的话术指引:“不说‘往前走走’,而是‘向前直行10步,右手边就是货架’。”
其实,无障碍环境从来不是“额外的善意”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生活的基础。就像李师傅说的:“我们要的不是特殊照顾,而是能像普通人一样,凭着自己的本事走到想去的地方。”
这套会“说话”的盲道,不仅铺在马路上,更铺在了心里——它让我们看见,当科技带着温度落地,就能让更多人有勇气走出家门,触摸更广阔的世界。
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暖心变化?对视障朋友来说,出门时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