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300万束光穿透屏幕:Be My Eyes里的善意,让黑暗有了温度

萤火之歌
生活不是竞速,而是漫步,于春秋更迭间,品时光悠长。

清晨六点的北京胡同里,视障者老马摸索着拿起手机,点开Be My Eyes——屏幕亮起的瞬间,他听见系统提示:“正在为您匹配志愿者,预计等待11秒。” 5秒后,一个清亮的女声传来:“您好,我能帮您做些什么?” 老马笑了笑,举着手机对准药盒:“姑娘,帮我看看这个降压药,今天该吃几片?”



这是发生在跨国助盲平台Be My Eyes上的普通一幕。这个诞生于丹麦的公益软件,自进入中国以来,已吸引300万志愿者入驻,单日完成7.2万次视觉援助。它像一张无形的网,将陌生人的善意编织成视障者生活里的“光”,让那些曾被黑暗困住的瞬间,有了被温柔接住的可能。



11秒的等待:不是技术奇迹,是人心的距离



Be My Eyes的运作逻辑简单到纯粹:视障者发起实时视频请求,系统匹配在线志愿者,通过镜头完成“代看”服务。辨认公交站牌的方向、核对快递单的地址、读药品说明书的禁忌……这些在普通人看来“不值一提”的事,却是视障者融入生活的“必修课”。



中国盲人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,我国60岁以上视障群体占比超44%,他们中许多人因不熟悉智能设备,连“看懂一瓶药的保质期”都成了难题。而Be My Eyes的本土化设计,恰恰戳中了这些痛点:针对老年人常用的老花镜包装,平台优化了视频对焦算法;考虑到方言沟通,志愿者可标注“擅长粤语”“懂东北话”,让帮助少了隔阂。



“以前去超市买牛奶,总怕拿错临期的,现在打开APP,志愿者隔着屏幕帮我看生产日期,比自己看得见还安心。”上海视障者张阿姨的话,道出了许多用户的心声。对他们而言,这11秒的等待,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响应,而是“有人在为我停下脚步”的踏实。



300万双手:把“举手之劳”过成日常



在Be My Eyes的志愿者列表里,藏着无数平凡人的善意:凌晨五点的早餐摊老板,趁着出餐间隙帮路人看地铁线路;写字楼里的白领,午休时趴在桌上接起视频请求;刚放学的小学生,举着妈妈的手机,奶声奶气地念出“保质期12个月”。



这些“碎片化的善意”聚在一起,便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。平台数据显示,志愿者单日最高完成7.2万次援助,相当于每天建起一座“24小时不打烊的助盲站”。更珍贵的是,这份帮助始终带着平等——手册里特意写明:“不说‘你好可怜’,多说‘我再帮你看看’”,让视障者感受到的不是怜悯,而是“我们本来就该互相搭把手”的自然。



“有次帮一位视障大哥看电影票,他说‘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’,挂了视频我哭了。”25岁的志愿者小林说,她从未想过,自己花两分钟做的事,能成为别人“勇敢尝试”的底气。



善意会生长:从屏幕里的帮助,到生活里的改变



2023年,Be My Eyes引入AI辅助功能,能自动识别图片文字,但平台仍坚持保留“真人匹配”——正如中国区负责人在接受《羊城晚报》采访时所说:“机器能读对字,却读不出老人药盒上子女写的‘记得吃’,替代不了那句‘慢慢来,我等你’的耐心。”



这份“不完美”的温暖,正在悄悄改变着现实。许多志愿者在服务后,开始留意社区里被占用的盲道,主动向物业反映;视障用户则通过平台积累的需求,推动医院增设“语音版检查报告”。就像重庆残联在官网中评价的:“它不止是个工具,更让‘无障碍’从口号变成了300万人的生活习惯。”



如今,老马的药盒早已看完,但他总爱在睡前点开APP,看看“在线志愿者”的数字——那串跳动的数字背后,是300万双愿意为陌生人停留的眼睛,是无数个“11秒”里藏着的温柔。



Be My Eyes的故事,从来不是“科技改变生活”的宏大叙事,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善意证明:真正的无障碍,不是让少数人“适应世界”,而是让世界愿意为每一个人“多等11秒”。当屏幕熄灭,那些被帮助过的瞬间、被温暖过的人心,会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——或许某天,你在盲道上扶起的老人,正是曾通过屏幕接听过你请求的陌生人。



这大概就是善意最动人的模样:它从不会消失,只会换一种方式,在人间流转。

发表于:2025-07-18 09:38
6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