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荣乐社区,有一处被居民们亲昵称为“盲人大院”的特殊院落。这里住着116名一级盲残居民,他们的世界或许没有斑斓色彩,却因一位普通女性十年如一日的守护,充满了触手可及的温暖与希望。《沈阳日报》等官方媒体报道的王建一与“盲人大院”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平凡人如何用爱心为残障群体撑起一片晴空,更让“守望相助”的邻里温情在时光中愈发醇厚。
63岁的王建一并非大院里的盲人居民,却成了这里最不可或缺的“主心骨”。十年前,她偶然走进这个院落,看到盲人们因视力障碍在生活中屡屡碰壁:买菜时摸不清新鲜程度,出门怕走错方向,家里电器坏了只能干着急,甚至连工资卡都不敢轻易交给外人保管。看着大家眼中的无助,王建一心里像被揪了一下,当即许下承诺:“有啥难处尽管找我,我来帮你们。”这句朴实的话,成了她十年间从未动摇的信念。
从此,王建一的电话号码成了大院里的“24小时求助热线”。无论清晨还是深夜,电话铃声就是指令。有居民半夜突发腹痛,她披衣起床连夜联系救护车,全程陪同检查直到家属赶到;有人想买合身的换季衣服,她就挨家挨户记下尺码和喜好,跑遍周边市场比价挑选,回来后再一件件帮着试穿;就连交水电费、取快递、充话费这些琐碎事,她都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,定期挨户帮忙打理。居民们常说:“建一就是我们的‘眼睛’,有她在,日子就踏实。”
更让人动容的是,王建一把大家的“钱袋子”牢牢护在掌心。考虑到盲人居民辨别钱币困难、独自存取款不安全,她主动提出帮忙保管工资卡。每月发薪日,她逐户上门核对到账金额,仔细记在本子上,再陪着有需要的居民去银行取钱;有人要交房租、水电费,她就按明细一笔笔代缴,账目清清楚楚,十年间从未出过半点差错。“建一姐把我们的钱当自家钱管,这份信任,比亲人还亲。”居民李大叔摸着王建一递来的账单,声音里满是感激。
爱会传递,温暖能延续。在王建一的影响下,她的儿子成了大院的“义务技术员”。小伙子利用休息时间帮居民修手机、调电脑,教大家用语音助手操作智能设备,还耐心讲解如何用手机打车、买菜。“以前觉得手机是个‘黑盒子’,现在跟着小师傅学,我也能网购啦!”居民张阿姨笑着说,眼里闪着对新生活的期待。更棒的是,王建一还牵头组建了残疾人合唱团。起初有人自卑不敢开口,她就拉着大家的手鼓励:“歌声不用看,用心唱就好听!咱们要让别人听到咱们的精气神!”如今,合唱团不仅在社区演出中获奖,更成了大家疏解情绪、重拾自信的精神乐园。
荣乐社区工作人员说,王建一的付出像一粒温暖的种子,在社区里生根发芽。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:社区医生定期上门义诊,退休教师来教盲文,理发店师傅每月免费上门理发……曾经有些冷清的院落,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。正如《沈阳日报》在报道中所说:“当一份善意坚持十年,就会变成照亮黑暗的光。”王建一用十年时光证明,平凡人也能书写不平凡的温暖篇章——这份温暖,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,藏在细致入微的关怀里,更藏在让盲人群体感受到“被需要、被爱着”的幸福里。
在“盲人大院”的故事里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,更是一群人用爱搭建的桥梁。它告诉我们,对残障群体的关怀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,而是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。当更多人愿意伸出援手,就能让无光的世界充满光亮,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温暖中绽放光彩。
目录
在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荣乐社区,有一处被居民们亲昵称为“盲人大院”的特殊院落。这里住着116名一级盲残居民,他们的世界或许没有斑斓色彩,却因一位普通女性十年如一日的守护,充满了触手可及的温暖与希望。《沈阳日报》等官方媒体报道的王建一与“盲人大院”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平凡人如何用爱心为残障群体撑起一片晴空,更让“守望相助”的邻里温情在时光中愈发醇厚。
63岁的王建一并非大院里的盲人居民,却成了这里最不可或缺的“主心骨”。十年前,她偶然走进这个院落,看到盲人们因视力障碍在生活中屡屡碰壁:买菜时摸不清新鲜程度,出门怕走错方向,家里电器坏了只能干着急,甚至连工资卡都不敢轻易交给外人保管。看着大家眼中的无助,王建一心里像被揪了一下,当即许下承诺:“有啥难处尽管找我,我来帮你们。”这句朴实的话,成了她十年间从未动摇的信念。
从此,王建一的电话号码成了大院里的“24小时求助热线”。无论清晨还是深夜,电话铃声就是指令。有居民半夜突发腹痛,她披衣起床连夜联系救护车,全程陪同检查直到家属赶到;有人想买合身的换季衣服,她就挨家挨户记下尺码和喜好,跑遍周边市场比价挑选,回来后再一件件帮着试穿;就连交水电费、取快递、充话费这些琐碎事,她都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,定期挨户帮忙打理。居民们常说:“建一就是我们的‘眼睛’,有她在,日子就踏实。”
更让人动容的是,王建一把大家的“钱袋子”牢牢护在掌心。考虑到盲人居民辨别钱币困难、独自存取款不安全,她主动提出帮忙保管工资卡。每月发薪日,她逐户上门核对到账金额,仔细记在本子上,再陪着有需要的居民去银行取钱;有人要交房租、水电费,她就按明细一笔笔代缴,账目清清楚楚,十年间从未出过半点差错。“建一姐把我们的钱当自家钱管,这份信任,比亲人还亲。”居民李大叔摸着王建一递来的账单,声音里满是感激。
爱会传递,温暖能延续。在王建一的影响下,她的儿子成了大院的“义务技术员”。小伙子利用休息时间帮居民修手机、调电脑,教大家用语音助手操作智能设备,还耐心讲解如何用手机打车、买菜。“以前觉得手机是个‘黑盒子’,现在跟着小师傅学,我也能网购啦!”居民张阿姨笑着说,眼里闪着对新生活的期待。更棒的是,王建一还牵头组建了残疾人合唱团。起初有人自卑不敢开口,她就拉着大家的手鼓励:“歌声不用看,用心唱就好听!咱们要让别人听到咱们的精气神!”如今,合唱团不仅在社区演出中获奖,更成了大家疏解情绪、重拾自信的精神乐园。
荣乐社区工作人员说,王建一的付出像一粒温暖的种子,在社区里生根发芽。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:社区医生定期上门义诊,退休教师来教盲文,理发店师傅每月免费上门理发……曾经有些冷清的院落,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。正如《沈阳日报》在报道中所说:“当一份善意坚持十年,就会变成照亮黑暗的光。”王建一用十年时光证明,平凡人也能书写不平凡的温暖篇章——这份温暖,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,藏在细致入微的关怀里,更藏在让盲人群体感受到“被需要、被爱着”的幸福里。
在“盲人大院”的故事里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,更是一群人用爱搭建的桥梁。它告诉我们,对残障群体的关怀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,而是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。当更多人愿意伸出援手,就能让无光的世界充满光亮,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温暖中绽放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