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法助残暖人心:法官上门为盲人夫妻“点亮”生活路

在社会关怀的实践中,公平与温暖需要以更贴心的方式惠及每一个群体,包括残障人士。近日,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相关法庭的一则暖心案例,让我们看到了司法服务如何为盲人群体“量身定制”,用细节传递着最朴实的人文关怀。



事情要从一对盲人夫妻的离婚困扰说起。由于双方均为视力残疾,行动与沟通多有不便,当离婚的想法浮现,繁琐的流程让他们犯了难。相关法庭了解情况后,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意识到:对普通人来说“跑一趟”的简单事,对这对夫妻而言可能是不小的挑战。为了让残障朋友“少跑腿、好办事”,当即启动涉残服务“绿色通道”,决定将调解现场“搬”到离他们最近的地方。



考虑到盲人夫妻居住环境较嘈杂,面对面沟通可能让他们在熟人面前感到局促,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当地司法所,将调解地点定在安静私密的司法所调解室。调解当天,工作人员早早等候在约定地点,细心搀扶着夫妻二人走进房间,轻声引导他们入座。从进门时的搀扶到落座后的轻声叮嘱,每一个举动都透着对残障群体的尊重与体谅,让夫妻俩在陌生环境中感受到了踏实与安心。



沟通过程中,工作人员没有急于推进流程,而是先以耐心倾听打开话题,让夫妻二人充分表达内心想法。了解到双方感情确已难以维系、离婚意愿明确后,便转而聚焦财产安排、情感疏导等实际问题。为了让盲人夫妻清晰了解协议内容,工作人员创新采用“口述+触摸确认”的方式:一字一句缓慢宣读协议条款,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每一项约定的含义,遇到专业表述时反复举例说明,直到当事人完全理解后,再引导他们通过按手印完成确认。整个过程中,工作人员始终语气温和,就像与亲人聊天般自然,消除了夫妻俩对流程的陌生与紧张。



为确保调解的公正与规范,现场还邀请了司法所工作人员全程见证,对沟通过程、协议确认等环节进行同步记录。当夫妻二人在协议书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,丈夫轻声说:“你们的声音就像灯,照亮了我们眼前的路。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道尽了残障群体在面临生活困境时,对贴心关怀的渴望与感激。



这起特殊的调解案例并非偶然。近年来,相关法庭在服务群众工作中,始终将残障群体权益保障放在重要位置,通过上门服务、巡回办理、无障碍沟通等举措,让贴心服务“零距离”触达特殊群体。正如工作人员所说:“用心服务不是口号,而是要让每个当事人,无论身体是否健全,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温暖。”



在很多人印象中,相关服务或许带着严谨性,但这起案例让我们看到,服务也能充满温度。当关怀主动向残障群体“倾斜”,当工作人员用行动践行“让群众少跑路”的承诺,当每个细节都为特殊需求考量,公平与温暖便有了更生动的诠释。这不仅是对一对盲人夫妻的帮助,更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:残障群体的合理需求值得被看见、被回应,他们同样能平等享受社会服务的阳光。



这样的实践,正是服务人性化的生动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对残障群体的关怀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藏在上门服务的脚步里、藏在耐心倾听的话语里、藏在为特殊需求定制的细节里。期待未来有更多工作者关注残障群体的特殊需求,用更贴心、更周到的服务,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,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感受到尊重与关怀,让支持成为守护弱势群体的坚实力量。

发表于:2025-07-17 13:59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