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诺宝中心的排练室里,每周六都会传出震耳的鼓点与流畅的旋律。这支由5名视障青年组成的“不靠谱乐队”,用乐器对抗黑暗,用音乐连接世界——他们中有人家住60公里外,单程通勤3小时从未缺席;有人靠肌肉记忆敲准每一个鼓点,手上磨出的茧子成了“勋章”;他们曾站上国际舞台,让总领事们为中国视障青年的活力鼓掌。
五个追光者:在黑暗里搭建“声音城堡”
“不靠谱”这个名字,是队员们笑着取的——看不见乐谱,摸不准琴弦,初期排练时总错漏百出。但就是这样一群“不靠谱”的人,却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“声音城堡”:
韩星辰(主音吉他手):全盲的他,从盲校的笙乐队长到电吉他手,靠的是“笨办法”——别人练100遍,他就练1000遍。家住金山的他,每次排练要换乘3趟地铁,盲杖敲过2000多步台阶,却从未迟到。
陈哲宇(鼓手):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失明的00后,第一次摸鼓时总敲空。他把鼓面位置、鼓槌轻重刻进肌肉记忆,鼓皮上的裂痕记录着“从错拍到精准”的蜕变。
卞怡婷(贝斯手):低视力的她是乐队“粘合剂”,总能在队友沮丧时递上一句:“咱们靠耳朵就能赢。”
俞天立(键盘手):视力微弱的他主动包揽设备搬运,演出前会用手反复丈量键盘位置,确保每个按键“心中有数”。
他们的“武器”很特别:吉他贴满凸起的盲文贴纸标记品位,鼓边缠上防滑胶带定位,乐谱靠老师分轨录制的音频“听会”。正如韩星辰所说:“我们的世界没有光,但声音能为我们造一盏灯。”
从地下室到国际舞台:爱与坚持铺就的路
乐队刚成立时,在居民楼地下室排练,隔音差到被邻居投诉。是上海市残联伸出援手,联系了诺宝中心提供免费场地;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志愿者定期来录制分轨音频;还有音乐老师周紫峰义务指导,把复杂的和弦编成“像台阶一样好爬”的旋律。
2023年12月的那场演出,至今让他们热血沸腾。面对数十个国家的总领事,他们奏唱的《我相信》里,电吉他的solo燃得像火焰。“演出结束后,有位外国友人摸了摸我的吉他,用中文说‘了不起’。”韩星辰至今记得那双手的温度。
但他们也有小烦恼:坐地铁时,工作人员总忍不住“过度帮助”,其实他们早已熟悉路线;抢演唱会门票时,APP没有读屏功能,只能拜托朋友代抢。“我们不是‘需要被照顾的人’,只是需要一点无障碍的便利。”陈哲宇的话,道出了许多视障者的心声。
不止于音乐:是对“可能性”的最好注解
如今,乐队的故事被编成盲文读物,放在上海各区的盲文图书馆;他们的排练视频在网上传开,有人留言:“原来视障者能把电乐玩得这么酷!”
对他们而言,音乐早已超越爱好——是韩星辰“从独自练琴到和大家合奏”的归属感,是陈哲宇“用鼓点证明自己能行”的自信,是所有队员用声音告诉世界的:“视力能限制视野,但限制不了梦想的重量。”
下次路过上海的某个排练室,若听到热烈的旋律,或许就是他们在演奏。那声音里,有五个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,更有一个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包容——毕竟,真正的光明,从来不止于眼睛看见的光亮。
(内容参考自上海市残联官网、上海诺宝中心公开报道及乐队访谈记录)
目录
在上海诺宝中心的排练室里,每周六都会传出震耳的鼓点与流畅的旋律。这支由5名视障青年组成的“不靠谱乐队”,用乐器对抗黑暗,用音乐连接世界——他们中有人家住60公里外,单程通勤3小时从未缺席;有人靠肌肉记忆敲准每一个鼓点,手上磨出的茧子成了“勋章”;他们曾站上国际舞台,让总领事们为中国视障青年的活力鼓掌。
五个追光者:在黑暗里搭建“声音城堡”
“不靠谱”这个名字,是队员们笑着取的——看不见乐谱,摸不准琴弦,初期排练时总错漏百出。但就是这样一群“不靠谱”的人,却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“声音城堡”:
韩星辰(主音吉他手):全盲的他,从盲校的笙乐队长到电吉他手,靠的是“笨办法”——别人练100遍,他就练1000遍。家住金山的他,每次排练要换乘3趟地铁,盲杖敲过2000多步台阶,却从未迟到。
陈哲宇(鼓手):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失明的00后,第一次摸鼓时总敲空。他把鼓面位置、鼓槌轻重刻进肌肉记忆,鼓皮上的裂痕记录着“从错拍到精准”的蜕变。
卞怡婷(贝斯手):低视力的她是乐队“粘合剂”,总能在队友沮丧时递上一句:“咱们靠耳朵就能赢。”
俞天立(键盘手):视力微弱的他主动包揽设备搬运,演出前会用手反复丈量键盘位置,确保每个按键“心中有数”。
他们的“武器”很特别:吉他贴满凸起的盲文贴纸标记品位,鼓边缠上防滑胶带定位,乐谱靠老师分轨录制的音频“听会”。正如韩星辰所说:“我们的世界没有光,但声音能为我们造一盏灯。”
从地下室到国际舞台:爱与坚持铺就的路
乐队刚成立时,在居民楼地下室排练,隔音差到被邻居投诉。是上海市残联伸出援手,联系了诺宝中心提供免费场地;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志愿者定期来录制分轨音频;还有音乐老师周紫峰义务指导,把复杂的和弦编成“像台阶一样好爬”的旋律。
2023年12月的那场演出,至今让他们热血沸腾。面对数十个国家的总领事,他们奏唱的《我相信》里,电吉他的solo燃得像火焰。“演出结束后,有位外国友人摸了摸我的吉他,用中文说‘了不起’。”韩星辰至今记得那双手的温度。
但他们也有小烦恼:坐地铁时,工作人员总忍不住“过度帮助”,其实他们早已熟悉路线;抢演唱会门票时,APP没有读屏功能,只能拜托朋友代抢。“我们不是‘需要被照顾的人’,只是需要一点无障碍的便利。”陈哲宇的话,道出了许多视障者的心声。
不止于音乐:是对“可能性”的最好注解
如今,乐队的故事被编成盲文读物,放在上海各区的盲文图书馆;他们的排练视频在网上传开,有人留言:“原来视障者能把电乐玩得这么酷!”
对他们而言,音乐早已超越爱好——是韩星辰“从独自练琴到和大家合奏”的归属感,是陈哲宇“用鼓点证明自己能行”的自信,是所有队员用声音告诉世界的:“视力能限制视野,但限制不了梦想的重量。”
下次路过上海的某个排练室,若听到热烈的旋律,或许就是他们在演奏。那声音里,有五个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,更有一个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包容——毕竟,真正的光明,从来不止于眼睛看见的光亮。
(内容参考自上海市残联官网、上海诺宝中心公开报道及乐队访谈记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