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单一赛道到多元天地:盲人就业帮扶行动如何打开新空间?

晚风书月
让风携着思绪,在月光下肆意飘荡,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。

在7月16日国家相关部门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,《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正式进入公众视野。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李东梅在会上特别提到,针对盲人这一就业困难群体,将把“盲人按摩就业促进行动”升级为“盲人就业帮扶行动”——这一字之差的背后,是为视力残疾人打开更广阔人生舞台的深意。



打破“按摩依赖”:就业赛道正在拓宽



“过去提到盲人就业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按摩店,但事实上,盲人的能力远不止于此。”李东梅的话点出了长期以来的认知误区。据统计,我国视力残疾人中,超过70%的就业集中在按摩行业,职业选择的局限性不仅制约了他们的发展,也让社会对其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。



新的帮扶行动正着力改变这一现状。目前,多地已涌现出令人欣喜的案例:北京的视障人士小王通过音频制作培训,成为平台签约主播,用声音讲述城市故事;杭州的盲人小李借助盲用电商系统,经营着一家月销过万的特产店;云南的几位盲人非遗传承人,将彝族刺绣技艺与触觉设计结合,作品走进了文创展会。这些实践证明,当技术支持和培训到位,盲人在有声内容、电商服务、文化传承等领域能释放出独特价值。



三大支撑体系:让就业之路更通畅



李东梅强调,帮扶行动将从三个维度为盲人就业“保驾护航”:



精准培训体系:不再局限于按摩技能,而是结合市场需求开设盲用软件操作、心理咨询、艺术创作等课程。例如,针对数字经济岗位,专门开发了“盲用办公套件”培训模块,帮助视障者快速掌握远程协作工具。



无障碍支持网络:推动用人单位落实“合理便利”政策,包括盲文标识、读屏软件配备、工作流程优化等。目前,全国已有2000多家企业加入“无障碍就业联盟”,承诺为视障员工提供定制化支持。



供需对接平台:全国盲人就业信息库已启动建设,整合企业岗位、培训资源和求职者信息,通过算法精准匹配。例如,擅长沟通的视障者会被优先推荐至客服岗位,有艺术天赋的则对接文创企业。



从“能就业”到“就好业”:背后是对尊严的守护



“就业不仅是谋生手段,更是融入社会、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。”李东梅的这句话,道出了政策的深层意义。对于视障群体而言,一份多元的工作意味着打破“被照顾者”的标签,用劳动赢得尊重。



正如参加首期电商培训的盲人学员所说:“当客户收到包裹后发来感谢信息,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。”这种成就感,正是政策希望带给更多盲人的礼物——让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赛道上,与健全人一样,拥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和机会。



随着《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》的推进,我们有理由相信,盲人的职业天空将更加辽阔,而社会也将在这份包容与平等中,收获更多元的精彩。



(内容综合自相关政策吹风会实录、残联公开信息及地方实践案例,信息来源可追溯至权威媒体平台)

发表于:2025-07-17 09:57
1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