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黑暗到光明:盲人孙小憨用推拿手点亮380平米的奋斗版图

萤火之歌
生活不是竞速,而是漫步,于春秋更迭间,品时光悠长。

在连云港的街巷里,“小孙盲人推拿中心”的招牌越挂越亮。从18岁失明时的绝望,到如今拥有4家连锁机构、带动50多名残疾人就业,孙小憨的故事被连云港市残联官网、光明网等权威平台记录——他用20年的时间证明:命运的阴影里,藏着靠双手挣来的阳光。



失明那年,他抓住了残联递来的“救生圈”



18岁的一场意外,让孙小憨的世界突然黑了。“饭要喂,路要扶,觉得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。”他曾在采访中说。直到连云港市残联找上门,告诉他“有免费的盲人按摩培训班”,他才第一次摸到盲文课本上凹凸的纹路,第一次知道“看不见也能靠手艺站着活”。



培训班里,他是最“拼”的学员:别人记穴位靠看,他就用指甲在自己胳膊上掐出印记;别人练手法到指尖发红,他就泡着药酒继续练,直到手掌能精准控制“按、揉、推、拿”的力道。结业时,他的手法考核拿了第一,市残联的工作人员说:“这孩子手上有股不服输的劲。”



10平米小店到380平米连锁:把信任揉进每一次推拿



2007年,孙小憨揣着3000元积蓄,在老城区租了间10平米的小屋。没有客源,他就站在店门口轻声问路人“要不要试试?”;有人担心“盲人能行吗”,他就说“不满意分文不取”。



街道残联得知后,帮他跑手续办营业执照,还联系社区贴通知帮他宣传。第一位回头客是位颈椎疼的大爷:“小孙按完,我脖子能转了!”口碑慢慢传开,小店从1张床扩到3张床,再到2015年开出第二家分店。如今,380平米的连锁机构里,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顾客,墙上挂满了“技术精湛”“暖心服务”的锦旗。



他带出100个“自己”:“淋过雨,所以想给别人撑伞”



“我能站起来,全靠有人拉了一把。”孙小憨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2007年开店第一年,他就收下了第一个盲人徒弟,手把手教手法、带实践,连怎么跟顾客说“您哪里不舒服”都一句句教。



现在,他的店里有30多名员工,20多位是残障人士。省残联调研时曾问他“为什么招这么多残疾人?”他笑着说:“我知道他们难——看不见的想找份体面活,腿不利索的想靠自己吃饭。我这里能给他们一个‘能行’的证明。”60多岁的盲人张阿姨跟着他学了半年,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,逢人就说“小孙让我敢伸手要钱了”。



380平米的版图里,藏着“有尊严的活着”的答案



从10平米到380平米,变化的不只是面积。孙小憨的推拿中心成了连云港残联的“残疾人就业基地”,他本人也被评为“全省自强模范”。但他最在意的,是徒弟们说的那句“孙师傅,我也能养活家了”。



有人问他“难不难?”他总会摸着手边的推拿床说:“难,但难不过18岁那年。现在我知道,只要有人肯教、自己肯拼,残疾人的手也能撑起一片天。”



孙小憨的故事,或许正是“有质量、有价值”的注解——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光明从不是眼睛看到的,而是心里长出来的。当一个人把自己活成光,自然能照亮更多人。你身边有这样“用力活着”的人吗?欢迎在评论区讲讲他们的故事。

发表于:2025-07-17 09:30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