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北襄阳襄州区古驿镇,有一对特殊的“农机医生”——周付喜、周成喜双胞胎兄弟。他们看不见扳手的纹路,却能凭耳朵听出农机的“病灶”;摸不清零件的标签,却用双手为3万多台农机“续命”。这对盲人兄弟的故事,被新华网、湖北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,他们用27年的坚守告诉我们:黑暗挡不住奋斗的光芒。
命运关上灯,他们点亮手艺的光
兄弟俩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拖拉机手,从小跟着父亲钻农机、修零件,让他们早早练就了对机械的“直觉”。可1992年,周付喜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,生活瞬间陷入黑暗。“不能就这么倒下!”他摸着熟悉的农机零件,决定用记忆和耳朵重新“看见”世界。
听发动机的转速辨磨损,摸零件的温度查故障,靠手感记准每个螺丝的位置……无数次被工具划伤、被机器烫伤后,他练就了“一听就知问题在哪”的绝技。1995年,他在镇上开起维修部,弟弟周成喜成了他的“眼睛”。可命运再次考验他们——2009年,周成喜也因视网膜脱落失明。
“哥,我啥也看不见了,咋修?”“别怕,咱还有手,还有耳朵。”哥哥的话给了周成喜底气。他跟着哥哥重新学起,把每种农机的构造刻在心里,用数百次练习换来了和哥哥一样的“绝活”。
从维修部到合作社,带着乡亲一起闯
兄弟俩的手艺传开了,周边乡镇甚至外省的人都推着农机来找他们。“别人修不好的,找他们准没错。”这是乡亲们的评价。2016年,在当地残联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,他们创办了“佳富天宇农机专业合作社”,从单纯维修拓展到农机定做、改装、作业服务。
看不见图纸,他们就口述想法让徒弟画;摸不准尺寸,就用绳子量出标准刻度反复练习。靠着这样的韧劲,他们改良的“旋耕播种一体机”能适应丘陵地形,效率比普通农机提高30%。如今合作社有100多名社员,28台收割机、65台拖拉机,年收入超百万元,成了当地农机服务的“主力军”。
不止于谋生,更要照亮更多人
“自己站起来,也要拉别人一把。”这是兄弟俩常挂在嘴边的话。这些年,他们带出30多个徒弟,其中有残疾人、有贫困户。64岁的董帮林因车祸双腿残疾,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,跟着周付喜学了半年后,不仅能修农机,还成了合作社的农机手,靠自己的劳动挣到了钱。
“教徒弟得‘掰开揉碎’了教,先让他们拆了装、装了拆,摸透了机器,再教听声辨故障。”周付喜说。现在,他的徒弟里已有两人独立开店,带着更多人靠手艺吃饭。兄弟俩先后获评“荆楚楷模”“湖北省自强模范”,这些荣誉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——“今年还想再带10个残疾人学技术,让他们都能靠自己立足。”
写在最后
当我们抱怨生活不易时,这对盲人兄弟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,在黑暗中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舞台。他们的故事里,有对命运的不屈,有对手艺的敬畏,更有对他人的温暖。正如新华网报道中所说:“他们看不见世界,却让世界看见了奋斗的力量。”
这样的生命韧性,或许就是点名圈里最该传递的“质量”与“价值”。你被这对兄弟的故事打动了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感悟。
目录
在湖北襄阳襄州区古驿镇,有一对特殊的“农机医生”——周付喜、周成喜双胞胎兄弟。他们看不见扳手的纹路,却能凭耳朵听出农机的“病灶”;摸不清零件的标签,却用双手为3万多台农机“续命”。这对盲人兄弟的故事,被新华网、湖北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,他们用27年的坚守告诉我们:黑暗挡不住奋斗的光芒。
命运关上灯,他们点亮手艺的光
兄弟俩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拖拉机手,从小跟着父亲钻农机、修零件,让他们早早练就了对机械的“直觉”。可1992年,周付喜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,生活瞬间陷入黑暗。“不能就这么倒下!”他摸着熟悉的农机零件,决定用记忆和耳朵重新“看见”世界。
听发动机的转速辨磨损,摸零件的温度查故障,靠手感记准每个螺丝的位置……无数次被工具划伤、被机器烫伤后,他练就了“一听就知问题在哪”的绝技。1995年,他在镇上开起维修部,弟弟周成喜成了他的“眼睛”。可命运再次考验他们——2009年,周成喜也因视网膜脱落失明。
“哥,我啥也看不见了,咋修?”“别怕,咱还有手,还有耳朵。”哥哥的话给了周成喜底气。他跟着哥哥重新学起,把每种农机的构造刻在心里,用数百次练习换来了和哥哥一样的“绝活”。
从维修部到合作社,带着乡亲一起闯
兄弟俩的手艺传开了,周边乡镇甚至外省的人都推着农机来找他们。“别人修不好的,找他们准没错。”这是乡亲们的评价。2016年,在当地残联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,他们创办了“佳富天宇农机专业合作社”,从单纯维修拓展到农机定做、改装、作业服务。
看不见图纸,他们就口述想法让徒弟画;摸不准尺寸,就用绳子量出标准刻度反复练习。靠着这样的韧劲,他们改良的“旋耕播种一体机”能适应丘陵地形,效率比普通农机提高30%。如今合作社有100多名社员,28台收割机、65台拖拉机,年收入超百万元,成了当地农机服务的“主力军”。
不止于谋生,更要照亮更多人
“自己站起来,也要拉别人一把。”这是兄弟俩常挂在嘴边的话。这些年,他们带出30多个徒弟,其中有残疾人、有贫困户。64岁的董帮林因车祸双腿残疾,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,跟着周付喜学了半年后,不仅能修农机,还成了合作社的农机手,靠自己的劳动挣到了钱。
“教徒弟得‘掰开揉碎’了教,先让他们拆了装、装了拆,摸透了机器,再教听声辨故障。”周付喜说。现在,他的徒弟里已有两人独立开店,带着更多人靠手艺吃饭。兄弟俩先后获评“荆楚楷模”“湖北省自强模范”,这些荣誉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——“今年还想再带10个残疾人学技术,让他们都能靠自己立足。”
写在最后
当我们抱怨生活不易时,这对盲人兄弟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,在黑暗中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舞台。他们的故事里,有对命运的不屈,有对手艺的敬畏,更有对他人的温暖。正如新华网报道中所说:“他们看不见世界,却让世界看见了奋斗的力量。”
这样的生命韧性,或许就是点名圈里最该传递的“质量”与“价值”。你被这对兄弟的故事打动了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