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网专访。科技路盲。旅游保驾护航

【央视网专访】长春:科技为翼,北湖为镜,照见视障群体的“诗和远方”



(央视网长春讯)秋日的北湖国家湿地公园,芦苇荡随风起伏。视障游客赵晓燕戴着一副轻便的“听景”耳机,正沿着木栈道漫步。耳机里传来清晰的3D音效:“您右侧3米是荷花池,残荷的影子在水面摇晃,远处有野鸭掠过,翅膀拍打水面的声音很清脆。”这是长春将无障碍助盲科技融入北湖旅游的生动场景——让视障群体不仅能“到”景区,更能“懂”风景。



近日,央视网记者走进北湖景区,补充专访景区负责人与视障游客,解码长春如何用科技为旅游插上“无障碍翅膀”。



北湖景区:让每寸风景都“听得见、摸得着”



“以前总说‘看风景’,但对视障朋友来说,‘听风景、摸风景’更重要。”北湖景区管理处主任王鹏带着记者体验了最新升级的“无障碍游览系统”。刚进景区大门,地面的触觉导盲砖就开始震动,配合语音提示:“前方左转进入主游览线,沿途有3个听景点。”



在“柳荫码头”,记者看到视障游客李大哥正用手机扫描景点二维码,手机立刻播报:“这里是北湖最古老的码头,岸边的垂柳树龄超20年,风吹过时,柳条会轻扫水面,声音像细沙落地。”而在“花海栈道”,每隔5米就有一个“盲文+语音解说柱”,触摸凸起的盲文,会触发更细致的描述:“您脚下的栈道由防腐木铺成,左侧是金鸡菊,花期6-8月,现在虽已凋谢,但枝干的轮廓仍能看出成片的繁茂。”



更贴心的是“智能应急服务”:景区配备20台“助盲应急终端”,视障游客按下按钮,就能联系到携带智能导盲设备的志愿者,“上次有位老人想找洗手间,终端定位后,志愿者5分钟就赶到,用便携导航仪带他直达,还顺路讲解了沿途的芦苇荡。”王鹏说,景区已投入800万元用于无障碍改造,未来半年将新增“元宇宙听景体验区”,视障游客戴上VR设备,能通过触觉反馈“感受”北湖的四季——春天触摸到柳枝的柔软,秋天“闻”到芦花的清香。



视障游客赵晓燕:“在北湖,我‘看’到了风的形状”



“以前旅游就是‘跟着走’,听别人说‘这里很美’,但心里没画面。”赵晓燕坐在景区的无障碍休息区,手里摩挲着一块3D打印的“北湖地图”——地图上,木栈道、码头、花海的位置都有凸起的纹路,触摸时手机会同步播报“您现在的位置离花海还有200米,沿途有3个休息亭”。



她笑着分享这次的游览经历:“走到荷花池时,耳机说‘有位小朋友在喂鱼,鱼群跃出水面的声音很热闹’,我顺着声音方向坐下,真的听到了孩子的笑声和水声,那一刻觉得自己就在风景里。”让她惊喜的是景区的“无障碍游船”:船身装有震动提示带,转弯时左侧震动,直行时均匀震动;讲解员会用“场景化语言”描述两岸风光,“您看(听),右边的水杉树很高,树干像笔直的铅笔,阳光穿过树叶,在水面洒下碎金似的光点。”



“以前总怕给家人添麻烦,不爱出门旅游。”赵晓燕说,“现在北湖的科技让我敢自己来——从市区坐无障碍公交直达景区,用‘听景’耳机逛遍景点,连买瓶水都能用语音点单机,这种自由太珍贵了。下次我要带老家的视障姐妹一起来,让她们也‘感受’北湖的美。”



专访“听景科技”创始人张野:“让景区成为科技助盲的‘活课堂’”



“北湖的无障碍改造,是‘场景倒逼技术’的典型案例。”张野的团队正是北湖“听景系统”的研发方,他向记者展示系统后台:“最初景区反馈‘视障游客分不清方向’,我们就加了‘北斗定位+震动导航’;游客说‘想知道身边的人在做什么’,我们又开发了‘环境声景识别’,能分辨‘孩童嬉戏’‘老人聊天’‘拍照快门声’。”



他透露,目前系统已收录北湖30个核心景点的“声景数据库”,包括不同季节、不同时段的声音特征:“比如冬天的北湖,系统会描述‘雪落在芦苇上的簌簌声,冰面被踩到时的咯吱声’,甚至能‘听’出是否有雪雕展览——通过识别游客的惊叹声和讲解器声音,自动补充‘前方10米有熊猫雪雕,高3米’。”



“景区是科技助盲的‘天然试验场’。”张野说,北湖的实践已反哺其他场景,“我们从‘描述风景’延伸到‘描述生活场景’,比如超市里的‘商品声景’、社区里的‘邻里声景’,这些都源于在北湖积累的技术经验。”



采访补记:


离开北湖时,夕阳为湖面镀上金边。记者看到几位视障游客正围坐在“声景互动区”,通过耳机“参与”景区的“秋日诗会”——诗人朗诵时,系统会同步生成“落叶飘飞”“湖水荡漾”的背景音效,视障游客们不时点头微笑,有人轻声说:“这诗里的画面,我好像都‘听’到了。”



在长春,无障碍助盲科技不止于“解决出行”,更在拓展视障群体的“生活边界”——从社区居家到北湖漫游,从柴米油盐到诗和远方,科技正让每个角落都成为“看得见”的风景,让“此心安处”不仅有家园,更有远方。

发表于:2025-07-16 17:24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