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青风:用声音为盲人群体“看见”赛场荣光的残奥记者

在残奥赛场的喧嚣与感动中,有一个身影格外特别——他看不见飘扬的国旗,却能精准捕捉运动员眼中的坚定;他握不住相机的镜头,却能用文字和声音为盲人群体搭建“赛场桥梁”。他就是杨青风,中国残奥会注册的残障记者,一位用热爱与专业为视障群体传递世界温度的“光明使者”。



从“听故事”到“讲故事”,用坚持铺就新闻路



先天性双目失明的杨青风,从未被命运的局限困住脚步。对声音的敏感和对世界的好奇,让他早早埋下了“记录故事”的种子。为了实现新闻梦想,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新闻专业知识,反复打磨语言表达,不仅拿下了普通话等级考试一级甲等的优异成绩,更练就了“用耳朵观察、用心灵感受”的独特能力。



2008年北京残奥会,成为他人生的重要里程碑。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官网报道,他作为中国首位残障记者走进主新闻中心,在新闻发布会上举手提问的瞬间,被定格为“残障群体参与社会的标志性画面”。此后,央视网在《(我与残奥)1+1声音工作室――咱们的残奥会》中记录了他的坚守:在广州亚残运会等赛事中,他和团队打造的《咱们的残奥会》直播节目,用生动的现场描述、细腻的人物访谈,让视障听众“听”到赛场的呐喊、“感受”到运动员的汗水,真正实现了“虽看不见,却能身临其境”。



不止于赛事:用专业为残障群体“发声”



“我报道的不只是比赛,更是残障群体的力量与尊严。”杨青风曾这样诠释自己的工作。在他的笔下和声音里,残奥运动员不再是“悲情英雄”,而是敢拼敢赢的追梦者:他会描述盲人足球运动员如何靠听觉判断球路,会记录轮椅篮球选手传球时的默契,更会挖掘赛场外的温暖——志愿者的引导、观众的掌声,这些细节都被他转化为视障群体能“触摸”到的感动。



北京榜样主题活动官网曾评价他:“杨青风的存在,让残障群体在体育赛事中从‘旁观者’变成了‘参与者’。”他的工作不仅填补了视障群体获取赛事信息的空白,更推动了社会对“信息无障碍”的关注——原来,残障群体需要的不是怜悯,而是平等获取信息、参与社会的机会。



一束光温暖一群人,一种坚持照亮一条路



如今,杨青风依然活跃在新闻一线,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“残障记者”的标签。他用行动证明:视力的局限挡不住梦想的光芒,身体的不便隔不断对世界的热爱。而他搭建的“声音桥梁”,也让更多人明白:真正的包容,是让每个群体都能平等地“看见”世界、被世界看见。



致敬杨青风,更致敬每一个为残障群体发声的人。因为他们的存在,“信息平等”不再是口号,而是越来越多视障朋友手中可触的温暖与力量。

发表于:2025-07-16 15:05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