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陈玉娇的无障碍日常,看见残障群体的“出行自由”

萤火之歌
生活不是竞速,而是漫步,于春秋更迭间,品时光悠长。

当一位视障者能独自规划行程、乘动车穿梭城市、在地铁站自主换乘,这背后藏着的,不仅是个人的勇气,更是一个社会对“无障碍”的深刻理解。四川省盲人跳绳运动员陈玉娇的故事,恰是这份理解的生动注脚——她用日常出行的细节,让我们看见残障群体“出行自由”的可能性,也照见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真正价值。



作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手,陈玉娇的“特殊”在于她的“不特殊”:每周从都江堰乘动车到成都训练,她能依靠清晰的车厢语音播报确认站点,借助站台盲道精准找到候车位置;在地铁站,连贯的盲道系统、随时响应的无障碍电梯、工作人员的默契引导,让换乘变成“按部就班”的流程。《人民日报》曾细致记录她的出行细节:“从家到训练场,全程无需家人陪同,动车乘务员会提前提醒下车,地铁站务员会主动告知换乘路线,这些‘看不见’的帮助,让她的每一次出行都充满底气。”



这份底气,源于她自身的坚韧——作为全国残疾人跳绳锦标赛冠军,她在赛场上用绳子划出的弧线,是对“不可能”的挑战;更源于社会无障碍环境的进步。成都残联的报道提到,当地近年来持续优化盲道铺设、完善公共交通语音提示系统、推动无障碍设施“从有到优”,而陈玉娇的短视频账号里,那些她独自逛超市、看展览、甚至旅行的画面,正是这些努力最直观的成果。她在视频里说:“以前总怕给别人添麻烦,现在发现,城市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‘通行证’。”



红星新闻在采访中追问她成为火炬手的意义,她的回答朴素却有力:“我想让更多人知道,视障者不是只能待在家里,只要有合适的环境,我们也能像普通人一样,去任何想去的地方,做任何想做的事。”这句话道破了无障碍建设的核心:它不仅是设施的完善,更是给残障群体“敢走出去”的信心,是社会文明的“隐形⚫

发表于:2025-07-16 11:03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