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发,中国盲文之父黄乃先生,为中国盲文事业战斗到最后一刻

通常,对于已经87岁的黄乃来说,要保证每天下午有充足的睡眠。但是猴年正月,迎来送往,不断的电话拜年,他的正常而规律的作息被打乱了。正月初五(1月26日)下午,黄乃的老部下、盲文出版社82岁的陈少怀提了些水果来看望黄乃,虽然只说了五六分钟的话就匆匆走了,但是黄乃的午觉却没有能够再睡踏实。


4点来钟,内蒙古盲人协会主席董秀阁打来电话,告诉黄乃:呼和浩特有一个名叫陈希海的盲人,70多岁了,早年上过青岛盲校、上海盲校,会六种盲字。经过多年的学习比较,陈希海觉得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是最好的、最科学的。陈希海写了一篇文章来谈这个感受,董秀阁就与《盲人月刊》联系,《盲人月刊》已经答应发表这篇文章。这个事虽然不大,但对于致力于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的研究与推广的黄乃来说,是值得兴奋的事。


放下董秀阁的电话,黄乃激动地向妻子安琳复述这个令他高兴的消息,一边兴奋地复述一边就觉得头疼,开始出汗。安琳马上为老伴服用了降血压的药,并且叫了120。不到5点,120急救中心的医生赶到,黄乃的心跳、呼吸、血压就都没有了。一边抢救,一边往急救中心送,到了急救中心,心跳恢复了,但是没有自主呼吸,用呼吸机维持了4天,到1月30日,黄乃的胃也开始出血,家人主动关闭了呼吸机。至此,黄乃——这个为盲人教育事业付出毕生心血、创制《汉语新盲字》并用更科学的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推翻他之前设计的“新盲字”的“新中国盲文之父”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。


更多的时候,黄乃的主要工作还是关于他的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的推广,他说过:“我也进入了晚年,还有点冠心病,如不能在有生之年为我国盲文奠定坚实的基础,有愧于前辈对我的期望,有负于广大盲人群众之重托,死不瞑目!”


黄乃坚信,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是最好的,他说:“这个方案巧妙地将国际公认、最便利于盲人摸读的盲文形式同汉语的民族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,实现了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完美的统一。它最大限度、综合平衡地实现了‘词形清晰、音义准确、少方少点、好学好用’四条设计标准。”


一直陪伴父亲多年的黄与群说:“1995年以后,盲字推广实验形势很好,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出了试行推广的通知。有的专家与领导还希望尽快结束原来盲字的使用,以使得双拼盲文推广得快一点,他们认为,长期双轨运行,大家就会对原来的盲字有更多的依赖。”


黄乃虽然创制了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,但是如何将这套方案传授,他希望一线的教师能给出一套系统的卓有成效的方法。但是,试验开始后,教学上出现了一些困难:一是方言区有些教师对声调把握不准确,过去习惯不标调的方法一时改不过来;一是一次教的量也过大,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。这些意见反馈回来后,有关部委于1999年又发了一个通知,让各地正在试验的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“暂缓实行”。黄乃知道了这件事,埋头把造成教学困难的原因分析出来,2000年写了《中国盲文往何处去》的长文来表达自己的忧思。黄与群说:“父亲感到自己来日无多,他只要找到机会,就宣传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的优越性与推广的紧迫性,他特别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,看到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的成功推广。”


2003年,黄乃做了很多试验的准备工作,根据学生实际,设计了盲校一年级应该教哪些内容,二年级应该教哪些内容。黄与群说:“父亲准备好一切,就是等着有关主管部门来启动这件事。”


2004年春节,过了87岁生日的黄乃特别地高兴。黄与群说:“国家经济形势好,教育部里来看望父亲的同志说国家教育经费充足,父亲乐观地认为,再次推动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试验的时机成熟了。那几天,原来的老骨干频频打电话,一个是拜年,一个是畅想《汉语双拼盲文方案》美好的未来。处在劳累与兴奋中的父亲,就这样走了。”

发表于:2025-07-14 17:30
1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