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用耳朵听的球赛,淮安盲校孩子摸到了赛场的温度

晚风书月
让风携着思绪,在月光下肆意飘荡,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。

这个七月,淮安盲校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“礼物”——一场用耳朵“听”、用手“摸”的足球赛。《新华日报》记录下了这个细节满满的瞬间,字里行间都是对“看见”的另一种诠释。



刚踏进赛场时,孩子们的指尖还攥着导盲杖的握把,耳边是潮水般的欢呼,有点不知所措。志愿者没急着开口,先牵起他们的手按在草皮上:“这是足球场的草坪,球员跑起来时,鞋钉蹭过会有‘沙沙’声,像秋风扫过稻田。”又引着他们摸到网栏:“进球时球撞上来,是‘嘭’的一声闷响,带着劲儿呢。”



比赛开始后,志愿者的声音成了“眼睛”:“红队7号正在带球,脚步声越来越近了……他要传球!——蓝队5号截住了,现在往禁区冲呢!”有个全盲的小男孩听得直往前倾,听到球员碰撞的闷响,他小声问:“他们会疼吗?”替补席上的球员听见了,隔着老远喊:“没事!咱们练过的,像小老虎撞一下!”男孩“噗嗤”笑了,手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,像跟着看不见的节奏鼓掌。



终场哨响时,球员们捧着冠军奖杯走过来。孩子们轮流把掌心贴在冰凉的金属上,指尖划过凹凸的花纹和球队徽章。“这奖杯摸起来沉甸甸的,”一个女孩忽然说,“好像装着刚才所有人的喊声,暖暖的。”球员们蹲下来,边比划边讲最后那个制胜球:“我当时这样一转身,球衣带起的风‘呼’地一下,脚腕一甩就踢进去了!”志愿者在旁边补充:“他转身的时候,场上的欢呼声差点把屋顶掀了呢。”



回去的车上,孩子们的书包里多了签名足球——摸着上面凸起来的字迹,像在读一封不会褪色的信。老师说,课堂上总教“用多感官感知世界”,但今天这样的体验,让“世界”从课本里走了出来,变成了能听、能摸、能笑着回味的真实。



其实啊,对盲人群体来说,真正的“无障碍”从来不止于坡道和盲道,更在于有人愿意把光影里的热闹,翻译成他们能接住的声音与触感。就像这场球赛,传递的哪里只是输赢,分明是“你看,这世界的精彩,我们都想让你摸到”的真诚。这样的温暖,多一点,再多点,多好。

发表于:2025-07-11 14:50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