盲童的世界里,音乐是看得见的光

在重庆特殊教育中心,有一群视障孩子,他们的世界或许缺少色彩,却因音乐而充满力量。今天,想和大家聊聊这里的故事——关于坚持,关于热爱,更关于那些用爱为孩子们“开扇窗”的人。



2011年,李沂念老师第一次听到孩子们演奏《欢乐颂》,便决定留下来做扬帆管乐团的指挥。对盲童来说,学音乐要跨过太多坎:看不见乐谱,只能靠老师逐句念;跟不上指挥手势,就用身体感受节奏——重音是“写盲文时用力戳纸的劲儿”,强弱变化是“走梯坎时脚步的缓急”。李老师说:“我不要他们靠‘同情’赢得掌声,要靠实力站在舞台中央。”



于是,孩子们的指尖在乐器上磨出茧,嘴里反复默念着节奏口诀,一首曲子的上百个细节要练到形成肌肉记忆。如今,乐团从36人发展到80人,从“学一首曲子练习一学期”到“一个月就能拿下新曲目”,他们走进国家大剧院,更在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奏响《未来赞美诗》。当旋律响起时,没人会因为“他们看不见”而降低标准,只因为那份专业与感染力,值得全场掌声。



雷煜老师在学校待了7年,他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的成长。起初,有家长觉得“盲孩子能自理就够了”,他不辩解,只是拍下孩子们练琴时的专注、演出时的自信。去冬残奥会演出时,他扛着相机跑前跑后,存了10多个T的素材,就为了让每个孩子的努力都被看见。当一位父亲看着视频里的孩子红了眼眶,连说“没想到他能站上这么大的舞台”时,雷煜知道,这些记录不只是影像,更是给家长的“定心丸”。



现在,学校有了新录音棚,雷煜正学着给孩子们录专辑。“他们看不见乐谱,我们就把音符变成能摸到的节奏;他们看不见舞台,我们就带他们走到更亮的地方。”这是老师们常说的话。



在这所学校里,音乐从来不是“特殊福利”,而是和课本一样重要的“成长课”。它教会孩子们:困难可以拆解,梦想值得坚持;看不见世界没关系,只要心中有光,就能让世界看见自己。



这样的故事,让我们明白:对特殊孩子的关怀,从来不只是“照顾”,更是相信他们“能行”的底气。而那些愿意蹲下来,把“难点”翻译成他们能懂的语言的人,才是真正为他们“点亮”世界的人。



(消息来源:新华网)

发表于:2025-07-10 14:01
1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