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迎来六足导盲侠:上海交大研发机器人,为视障者铺就智能出行路

晚风书月
让风携着思绪,在月光下肆意飘荡,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。

前方3米有台阶,请注意抬脚。”——当这句清晰的语音提示从一个“六条腿”的机器人身上发出时,正在苏州高新区测试的视障志愿者王女士,稳稳地跟着它的引导踏上了台阶。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,而是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“导盲六足机器人”带来的真实体验。近日,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助残项目正式落户苏州高新区狮山商务创新区,相关信息已在扬子晚报网、苏州市人民政府网及“数说高新”等官方平台报道,为江浙沪视障群体的出行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


不止“引路”,更是“智能伙伴”



初见这个导盲机器人,不少人会被它独特的外形吸引——六条灵活的机械腿支撑着主体,顶部装有摄像头和传感器,看起来像一只“会思考的机械昆虫”。但它的本领可不止“走路”这么简单:



速度灵活:最大速度能达到3米/秒,相当于普通人快步走的速度,慢下来也能配合老人或体力较弱者的步频,真正做到“按需调速”。



反应迅速: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90%,“到地铁站”“找咖啡馆”这类指令,1秒内就能得到回应,比人工引导更高效。



眼观六路:通过视觉传感器和环境感知系统,能实时识别障碍物、红绿灯、台阶等,不仅会提醒,还能主动规划绕行路线。



在7月1日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创新中心启用仪式的测试现场,机器人带着视障者穿过人流密集的广场时,遇到突然跑过的小孩,它瞬间停下并提示“左侧有移动障碍”,待安全后才继续前行。“比我想象中更‘靠谱’,它像个细心的朋友,会提前想到我可能遇到的麻烦。”参与测试的张先生说。



从实验室到生活,科技助残再进一步



这个项目能落地苏州,并非偶然。苏州高新区一直关注助残科技的转化,而上海交大的研发团队也希望让技术尽快服务于实际需求。目前,该机器人已申报姑苏重大团队项目,进入紧锣密鼓的实地测试阶段,重点验证在复杂路况、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性。



“我们不想只做‘实验室里的成果’,而是要真正走进视障朋友的日常生活。”项目负责人介绍,未来机器人还会接入城市交通大数据,提前知晓施工路段、公交到站信息,甚至能通过物联网打开小区门禁、电梯等。



对于视障群体来说,出行的难点从来不是“走不动”,而是“看不清、怕意外”。这个六足机器人的出现,就像为他们装上了“科技眼睛”和“智能拐杖”,让独立出行从“小心翼翼”变成“从容自信”。



正如苏州残联相关负责人所说:“当科技带着温度走向残障群体,改变的不仅是出行方式,更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底气。”或许用不了多久,我们就能在苏州的街头巷尾,看到更多视障朋友与这些“六足导盲侠”并肩前行的身影——那不仅是科技的进步,更是一座城市对包容与平等的生动诠释。

发表于:2025-07-10 10:02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