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最后一粒戈壁的沙从鞋缝里滑落,62岁的刘志峰摸着胸前的纪念牌笑了。这块刻着“戈壁勇士”的牌子,是他和队友陈伯明、张志兰用3天60公里徒步换来的——他们是常州市首批成功穿越敦煌戈壁沙漠的盲人徒步者,也是这次江浙沪联合挑战中,唯一全员完赛的队伍。相关事迹已被常州文明网、常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等官方平台报道,传递着残障群体突破自我的力量。
出发:带着“看不见的地图”上路
出发前,不少人替他们捏把汗。戈壁的路,连明眼人都容易迷失方向,更何况3位视障者?但常州盲人毅行队的队员们早有准备:出发前3个月,他们每周雷打不动地在公园训练,从辨听脚步声判断队友位置,到用拐杖丈量步幅计算距离,甚至练出了“听风识方向”的本事。
“眼睛看不见,就把其他感官练得更灵敏。”张志兰笑着说。她总把引导绳攥得紧紧的,绳子那头是志愿者,也是她感知世界的“触角”。出发那天,当沙漠的热风裹着沙粒吹过脸颊,她反而踏实了:“这感觉和训练时不一样,但脚踩在地上的分量是真的。”
征途:60公里里的“小胜利”
挑战比想象中更难。白天,地表温度飙升到40℃,沙砾烫得能透过鞋底灼脚;夜晚,气温骤降到10℃,寒风像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。第一天走了不到10公里,刘志峰的脚底就磨出了水泡,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。
“要不歇歇?”志愿者劝他。他却摆摆手,让队友帮忙用纱布裹紧脚:“歇了,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。”那天晚上,3个人互相靠着取暖,没人提放弃,反而聊起了家乡的春天——陈伯明说想闻闻戈壁的花(后来才知道沙漠很少有花),张志兰惦记着回去要给孙子讲沙漠的故事。
第二天,队伍遇到了沙坡。陈伯明走在最前面,他发明了“数数法”:“每走10步,拐杖往左边探一下;每走20步,喊一声‘跟上’。”就这样,3人像一串紧密相连的珠子,一步步挪上了坡顶。当风里传来志愿者“到顶了”的喊声时,他们不约而同地张开了双臂——不是为了庆祝,而是想抱抱这片让他们又爱又恨的沙漠。
抵达:比终点更重要的“看见”
第三天傍晚,远处传来了欢呼声。张志兰最先反应过来:“是终点的声音!”3人几乎是互相搀扶着冲过了终点线,然后瘫坐在沙地上,笑着笑着就哭了。
这次活动,共有江浙沪20位盲人和20位志愿者参与,常州队是年龄最大的一组,却成了唯一全员完赛的队伍。“他们教会我的,比我能帮他们的多。”志愿者小李说,有一次她不小心踩空,反倒是身边的陈伯明一把拉住了她:“我听见你脚步乱了。”
回来后,有人问他们:“走这么苦,值得吗?”刘志峰指着窗外:“你看,以前我觉得小区的路就够宽了,现在知道,世界大得很。”陈伯明则在社区分享会上说:“眼睛看不见没关系,怕的是心里没光。我们走沙漠,就是想告诉更多朋友,光,是自己走出来的。”
常州市残联在报道中写道:“这60公里,丈量的不仅是距离,更是残障群体突破边界的勇气。”而对这3位普通人来说,他们只是用脚,给“不可能”划了一道新的起跑线——原来,黑暗里的脚步,也能走出星光般的轨迹。这样的故事,或许能让更多人看到残障群体身上的无限可能,也让同路人感受到:只要敢迈步,世界就会为你敞开怀抱。
目录
当最后一粒戈壁的沙从鞋缝里滑落,62岁的刘志峰摸着胸前的纪念牌笑了。这块刻着“戈壁勇士”的牌子,是他和队友陈伯明、张志兰用3天60公里徒步换来的——他们是常州市首批成功穿越敦煌戈壁沙漠的盲人徒步者,也是这次江浙沪联合挑战中,唯一全员完赛的队伍。相关事迹已被常州文明网、常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等官方平台报道,传递着残障群体突破自我的力量。
出发:带着“看不见的地图”上路
出发前,不少人替他们捏把汗。戈壁的路,连明眼人都容易迷失方向,更何况3位视障者?但常州盲人毅行队的队员们早有准备:出发前3个月,他们每周雷打不动地在公园训练,从辨听脚步声判断队友位置,到用拐杖丈量步幅计算距离,甚至练出了“听风识方向”的本事。
“眼睛看不见,就把其他感官练得更灵敏。”张志兰笑着说。她总把引导绳攥得紧紧的,绳子那头是志愿者,也是她感知世界的“触角”。出发那天,当沙漠的热风裹着沙粒吹过脸颊,她反而踏实了:“这感觉和训练时不一样,但脚踩在地上的分量是真的。”
征途:60公里里的“小胜利”
挑战比想象中更难。白天,地表温度飙升到40℃,沙砾烫得能透过鞋底灼脚;夜晚,气温骤降到10℃,寒风像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。第一天走了不到10公里,刘志峰的脚底就磨出了水泡,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。
“要不歇歇?”志愿者劝他。他却摆摆手,让队友帮忙用纱布裹紧脚:“歇了,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。”那天晚上,3个人互相靠着取暖,没人提放弃,反而聊起了家乡的春天——陈伯明说想闻闻戈壁的花(后来才知道沙漠很少有花),张志兰惦记着回去要给孙子讲沙漠的故事。
第二天,队伍遇到了沙坡。陈伯明走在最前面,他发明了“数数法”:“每走10步,拐杖往左边探一下;每走20步,喊一声‘跟上’。”就这样,3人像一串紧密相连的珠子,一步步挪上了坡顶。当风里传来志愿者“到顶了”的喊声时,他们不约而同地张开了双臂——不是为了庆祝,而是想抱抱这片让他们又爱又恨的沙漠。
抵达:比终点更重要的“看见”
第三天傍晚,远处传来了欢呼声。张志兰最先反应过来:“是终点的声音!”3人几乎是互相搀扶着冲过了终点线,然后瘫坐在沙地上,笑着笑着就哭了。
这次活动,共有江浙沪20位盲人和20位志愿者参与,常州队是年龄最大的一组,却成了唯一全员完赛的队伍。“他们教会我的,比我能帮他们的多。”志愿者小李说,有一次她不小心踩空,反倒是身边的陈伯明一把拉住了她:“我听见你脚步乱了。”
回来后,有人问他们:“走这么苦,值得吗?”刘志峰指着窗外:“你看,以前我觉得小区的路就够宽了,现在知道,世界大得很。”陈伯明则在社区分享会上说:“眼睛看不见没关系,怕的是心里没光。我们走沙漠,就是想告诉更多朋友,光,是自己走出来的。”
常州市残联在报道中写道:“这60公里,丈量的不仅是距离,更是残障群体突破边界的勇气。”而对这3位普通人来说,他们只是用脚,给“不可能”划了一道新的起跑线——原来,黑暗里的脚步,也能走出星光般的轨迹。这样的故事,或许能让更多人看到残障群体身上的无限可能,也让同路人感受到:只要敢迈步,世界就会为你敞开怀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