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自己变成学生的老师—王金琴和她的特殊教育创新法

萤火之歌
生活不是竞速,而是漫步,于春秋更迭间,品时光悠长。

在潍坊盲童学校的训练场,有个常见的场景:老师王金琴蒙着眼睛,和学生一起练门球。她不是在做游戏,而是在用“错误模仿法”亲身体验视障孩子的世界——“只有蒙上眼,才知道他们为什么总偏方向,才能找到教他们的好办法。”



作为田径队和门球队的指导老师,王金琴面对的最大难题是:如何让看不见的孩子“懂”动作?她试过无数办法,最终把自己变成了“教具”。蒙眼跑步时,她发现风的声音会干扰方向判断,便总结出“侧耳听声、小步找平衡”的口诀;闭着眼挥杆时,她体会到手臂发力的偏差,就用橡皮泥捏出弯曲的手臂模型,让学生摸着手感记动作。



有个叫小美的学生,总学不会门球的“摆腿接球”。王金琴就蹲在地上,握着她的脚踝一遍遍示范:“腿要像钟摆一样,从这里到这里,幅度刚好能碰到球。”整整一个月,每天放学后加练,直到小美突然喊:“老师,我‘看’到球在哪儿了!”——那是身体记住了动作的力量。



她的创新不止在操场。为了让学生打球时不被球砸伤,她琢磨着发明了“防球衣”,在肘部、腰部缝上软垫,还申请了国家专利;怕学生记不住战术,她编写了《盲人门球的教学与训练》教材,把复杂的阵型写成朗朗上口的短句;甚至在课堂上,她会把几何图形捏成泥塑,让学生通过触摸理解“三角形的稳固”。



如今,她带的门球队拿过全省冠军,学生们不仅能在赛场上奔跑挥杆,更学会了“不怕犯错、再来一次”的勇气。有家长说:“以前孩子总躲在家里,现在敢主动跟人打招呼,这比奖牌更珍贵。”



王金琴常说:“特殊教育不是把他们‘教成正常人’,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‘正常方式’。”她用蒙眼的共情、捏泥的巧思、缝衣的细心证明:好的教育,是老师弯下腰,走进学生的世界,再陪他们一起走出来。而这份走进与陪伴里,藏着特殊教育最动人的智慧。

发表于:2025-07-10 09:35
2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