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3日上午,由市残联*主办,市盲协、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2025年重庆市无障碍电影制作培训班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开班。来自该校新闻传播学院“馨小青”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及社会热心人士共40余名学员,共同开启光影口述艺术学习之旅。
培训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有关专家学者、中国盲文图书馆有关项目负责人,围绕中国无障碍电影发展现状及无障碍制作流程、无障碍电影制作案例剖析、无障碍电影服务与制作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。培训采取理实一体的方式进行,既有专业理论知识讲授,又有无障碍电影制作等实践环节。培训结束后,还将开展学习成果展示。
市残联*负责人在开班仪式上表示,将光影艺术转化为视障人士可感知的文化盛宴,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实践,更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、促进残健共融的生动体现。她希望参训学员始终保持“归零”心态,深入学习和系统掌握无障碍电影制作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,将培训所学与实际创作紧密结合,创作出更多有温度、有品质的无障碍电影作品。同时,继续发扬“志愿”精神,持续传递爱心火炬,将更多优质的无障碍电影和文化服务送到残疾人朋友身边。
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,助残事业是社会文明的标尺,青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主力军,他勉励学院“馨小青”团队成员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,用专业的匠心传递温暖,以青春的担当书写答卷,让每一部无障碍电影都成为视障群体感知世界的桥梁,让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成为自我成长的基石。学院将全面支持“馨小青”团队继续发扬奉献精神,完善“技术赋能+文化浸润”双维服务体系,不断推出更多优质的无障碍电影作品,扩大服务范围,让更多的视障人士受益。
据悉,近年来,市残联*紧贴视障群体文化需求,始终将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作为工作重点,先后组织开展“声声入耳”盲人读书会、“聆听微光 文化助残”无障碍电影观影等一系列文化活动。此次培训是中心积极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的延伸,旨在提高全市无障碍电影制作水平,培养一批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,提供更多优质的无障碍电影资源,让视障群体充分享受社会文化发展成果,丰富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
市残联*、市盲人协会有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;川外新闻传播学院有关教师、“馨小青”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代表参加开班仪式。
目录
7月3日上午,由市残联*主办,市盲协、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2025年重庆市无障碍电影制作培训班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开班。来自该校新闻传播学院“馨小青”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及社会热心人士共40余名学员,共同开启光影口述艺术学习之旅。
培训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有关专家学者、中国盲文图书馆有关项目负责人,围绕中国无障碍电影发展现状及无障碍制作流程、无障碍电影制作案例剖析、无障碍电影服务与制作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。培训采取理实一体的方式进行,既有专业理论知识讲授,又有无障碍电影制作等实践环节。培训结束后,还将开展学习成果展示。
市残联*负责人在开班仪式上表示,将光影艺术转化为视障人士可感知的文化盛宴,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实践,更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、促进残健共融的生动体现。她希望参训学员始终保持“归零”心态,深入学习和系统掌握无障碍电影制作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,将培训所学与实际创作紧密结合,创作出更多有温度、有品质的无障碍电影作品。同时,继续发扬“志愿”精神,持续传递爱心火炬,将更多优质的无障碍电影和文化服务送到残疾人朋友身边。
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,助残事业是社会文明的标尺,青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主力军,他勉励学院“馨小青”团队成员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,用专业的匠心传递温暖,以青春的担当书写答卷,让每一部无障碍电影都成为视障群体感知世界的桥梁,让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成为自我成长的基石。学院将全面支持“馨小青”团队继续发扬奉献精神,完善“技术赋能+文化浸润”双维服务体系,不断推出更多优质的无障碍电影作品,扩大服务范围,让更多的视障人士受益。
据悉,近年来,市残联*紧贴视障群体文化需求,始终将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作为工作重点,先后组织开展“声声入耳”盲人读书会、“聆听微光 文化助残”无障碍电影观影等一系列文化活动。此次培训是中心积极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的延伸,旨在提高全市无障碍电影制作水平,培养一批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,提供更多优质的无障碍电影资源,让视障群体充分享受社会文化发展成果,丰富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
市残联*、市盲人协会有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;川外新闻传播学院有关教师、“馨小青”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代表参加开班仪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