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的西藏山南,草原上的格桑花正热烈绽放,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,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爱心互动正在温暖上演。7月2日至5日,西安明德理工学院“千声助盲童 万心祝西藏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队的12名师生,带着精心筹备的课程和物资来到这里,用四天的陪伴,为视障孩子们的暑假注入了别样的活力。
定制课程:让知识“听得见、摸得着”
实践队提前调研了视障孩子的需求,设计了一系列适配性课程。在“模拟法庭”课上,队员们把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小故事,让孩子们通过扮演“法官”“原告”“被告”,在互动中理解“规则”与“尊重”的意义。当一个孩子用稚嫩的声音敲响模拟法槌时,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。
盲人按摩体验课上,有康复专业基础的队员化身“小导师”,先让孩子们触摸自己的手部穴位模型,再手把手教他们简单的肩颈按摩手法。“这样按,爸爸妈妈干活累了就能舒服点啦。”五年级的卓玛一边跟着练习,一边认真地记着步骤,队员们用“再用力一点”“往左边移一点点”的精准提示,帮她找准发力点。
形体礼仪课上,队员们牵着孩子们的手,配合着轻快的藏语儿歌,教他们站姿、走姿和简单的问候手势。“虽然看不到彼此的动作,但能通过脚步声、呼吸声感受到节奏,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。”队员小李说,有个孩子课后偷偷告诉她:“这样走路,好像更有精神了。”
最受欢迎的是触觉绘画课。队员们带来了可塑形的颜料和凹凸纹理的画布,让孩子们用手指蘸取颜料,在画布上按压出自己想象中的图案。“老师,我画的是雪山,尖尖的那种!”一个男孩举着作品,兴奋地描述着。队员们则蹲下来,用手触摸着图案,轻声回应:“哇,真的很像!旁边还有流动的河水对吗?”
物资捐赠:把“温暖”送到心坎里
除了课程,实践队还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物资:50张预存了童话故事、科普知识的声音卡,按下播放键就能听到清晰的讲述;20本加厚盲文练习本,纸张厚实不易破损;还有触觉积木、保温水杯等生活用品,总价值4000余元。
捐赠仪式上,孩子们摸索着接过声音卡,当听到熟悉的藏语故事时,不少孩子露出了惊喜的表情。“这些声音卡就像会说话的朋友,能陪他们在课间、睡前‘阅读’。”实践队队长说,他们还特意录制了几段队员们的祝福,“希望孩子们听到时,能想起有一群西安的哥哥姐姐在惦记着他们。”
离别约定:让爱跨越山海延续
四天的相处转瞬即逝,离别那天,孩子们拉着队员们的衣角,有的把自己用盲文写的“谢谢”塞到队员手里,有的则唱起了刚学的《西安欢迎你》。“我们约定好了,明年会带着更多声音卡和课程回来,也会通过视频跟他们分享西安的故事。”队员们说。
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次仁老师感慨道:“这些来自内地的大学生,不仅带来了知识,更带来了平等的尊重和陪伴。孩子们这几天笑的次数,比过去一个月都多。”
据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官网报道,此次活动是学校“助盲扶残”系列实践的一部分,后续还将通过线上课程、物资持续捐赠等方式,与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长期联系。这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,或许只是短暂的相遇,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“被爱”与“探索”的种子——就像山南的阳光,虽有距离,却始终温暖明亮。
目录
7月的西藏山南,草原上的格桑花正热烈绽放,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,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爱心互动正在温暖上演。7月2日至5日,西安明德理工学院“千声助盲童 万心祝西藏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队的12名师生,带着精心筹备的课程和物资来到这里,用四天的陪伴,为视障孩子们的暑假注入了别样的活力。
定制课程:让知识“听得见、摸得着”
实践队提前调研了视障孩子的需求,设计了一系列适配性课程。在“模拟法庭”课上,队员们把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小故事,让孩子们通过扮演“法官”“原告”“被告”,在互动中理解“规则”与“尊重”的意义。当一个孩子用稚嫩的声音敲响模拟法槌时,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。
盲人按摩体验课上,有康复专业基础的队员化身“小导师”,先让孩子们触摸自己的手部穴位模型,再手把手教他们简单的肩颈按摩手法。“这样按,爸爸妈妈干活累了就能舒服点啦。”五年级的卓玛一边跟着练习,一边认真地记着步骤,队员们用“再用力一点”“往左边移一点点”的精准提示,帮她找准发力点。
形体礼仪课上,队员们牵着孩子们的手,配合着轻快的藏语儿歌,教他们站姿、走姿和简单的问候手势。“虽然看不到彼此的动作,但能通过脚步声、呼吸声感受到节奏,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。”队员小李说,有个孩子课后偷偷告诉她:“这样走路,好像更有精神了。”
最受欢迎的是触觉绘画课。队员们带来了可塑形的颜料和凹凸纹理的画布,让孩子们用手指蘸取颜料,在画布上按压出自己想象中的图案。“老师,我画的是雪山,尖尖的那种!”一个男孩举着作品,兴奋地描述着。队员们则蹲下来,用手触摸着图案,轻声回应:“哇,真的很像!旁边还有流动的河水对吗?”
物资捐赠:把“温暖”送到心坎里
除了课程,实践队还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物资:50张预存了童话故事、科普知识的声音卡,按下播放键就能听到清晰的讲述;20本加厚盲文练习本,纸张厚实不易破损;还有触觉积木、保温水杯等生活用品,总价值4000余元。
捐赠仪式上,孩子们摸索着接过声音卡,当听到熟悉的藏语故事时,不少孩子露出了惊喜的表情。“这些声音卡就像会说话的朋友,能陪他们在课间、睡前‘阅读’。”实践队队长说,他们还特意录制了几段队员们的祝福,“希望孩子们听到时,能想起有一群西安的哥哥姐姐在惦记着他们。”
离别约定:让爱跨越山海延续
四天的相处转瞬即逝,离别那天,孩子们拉着队员们的衣角,有的把自己用盲文写的“谢谢”塞到队员手里,有的则唱起了刚学的《西安欢迎你》。“我们约定好了,明年会带着更多声音卡和课程回来,也会通过视频跟他们分享西安的故事。”队员们说。
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次仁老师感慨道:“这些来自内地的大学生,不仅带来了知识,更带来了平等的尊重和陪伴。孩子们这几天笑的次数,比过去一个月都多。”
据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官网报道,此次活动是学校“助盲扶残”系列实践的一部分,后续还将通过线上课程、物资持续捐赠等方式,与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长期联系。这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,或许只是短暂的相遇,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“被爱”与“探索”的种子——就像山南的阳光,虽有距离,却始终温暖明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