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0日至21日,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主办的2025年全国视障职业教育学术交流会在昆明召开,来自全国30余个省市的200余名特教专家、盲校教师参会。青岛市盲校教师刘军受邀作专题报告,其《从职教教师到全人教育者:一位特教教师的角色突围之路》的分享,结合15年盲人中医康复教学实践,展现了视障职业教育从“技能传授”到“全面育人”的探索,引发广泛关注。
从“练手法”到“育心智”:课堂里的角色突破
“过去教盲人按摩,总想着把手法练到极致——按压角度误差不能超过5度,力度要稳定在3-5公斤。”刘军在报告中坦言,早年的教学更像“标准化训练”。直到2018年,一位技术满分的毕业生因无法应对顾客提出的“养生建议”而辞职,让他开始反思:“视障学生需要的不仅是‘饭碗’,更是立足社会的综合能力。”
此后,刘军的课堂多了许多“非技能”内容。在中医康复专业课上,他增设“情景模拟环节”:让学生轮流扮演技师与顾客,模拟“被投诉力度太大”“被询问穴位原理”等场景,训练沟通应变能力;邀请优秀毕业生线上分享“如何跟顾客拉近距离”“遇到差评怎么调整心态”,用真实案例帮学生建立职业自信。
“有个叫小宇的学生,刚入学时连大声说‘您好’都不敢。”刘军回忆,他带着小宇从“主动问候10位同学”开始练起,再到模拟接待陌生人,半年后,小宇不仅能独立完成服务,还能根据顾客描述推荐对应按摩方案。如今,小宇在青岛一家中医馆工作,成了“回头客最多的技师”。
“中医康复+”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
作为青岛市盲校中医康复专业骨干教师,刘军参与构建的“中医康复+”课程体系,打破了传统盲人按摩的教学边界。课程融入四季养生知识,教学生根据节气调整服务方案——比如春分时节加“疏肝理气”手法,寒露后侧重“温肾健脾”;引入“运动康复”模块,结合传统养生动作,教学生用轻柔的动作辅助顾客调理身体。
“这些内容看似‘超纲’,却让学生的服务更有竞争力。”刘军举例,有毕业生反馈,很多顾客点名要他做“节气养生按摩”,甚至会主动咨询日常保健方法。这种“技术+知识+服务”的复合型培养模式,让青岛市盲校中医康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%以上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给同行的三点实践启示
报告中,刘军结合自身经验,提炼出对视障职教教师的三点建议:一是“看见潜能而非缺陷”,善用视障学生听觉敏锐、触觉发达的优势,比如训练他们通过声音判断顾客身体状态的能力;二是“让课程接‘地气’”,多调研市场需求,邀请企业技师参与课程设计,避免教学与实际脱节;三是“做终身学习者”,他每年坚持参加全国盲人医疗按摩学术会议,将前沿理念融入课堂,“教师不停步,学生的路才能更宽”。
“视障职业教育不是‘生存技能培训’,而是帮助他们成为‘有尊严、有追求的劳动者’。”刘军的这句话,道出了许多特教工作者的心声。据青岛市盲校微信公众号报道,该校中医康复专业已培养近300名毕业生,其中85%在一线城市从事相关工作,不少人还开了自己的工作室。
此次交流会上,刘军的分享被评为“最具实践价值报告”之一。正如他在结尾所说:“当我们把学生看作‘完整的人’,而非‘需要被教会技能的人’,视障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‘赋能’的意义。”
目录
6月20日至21日,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主办的2025年全国视障职业教育学术交流会在昆明召开,来自全国30余个省市的200余名特教专家、盲校教师参会。青岛市盲校教师刘军受邀作专题报告,其《从职教教师到全人教育者:一位特教教师的角色突围之路》的分享,结合15年盲人中医康复教学实践,展现了视障职业教育从“技能传授”到“全面育人”的探索,引发广泛关注。
从“练手法”到“育心智”:课堂里的角色突破
“过去教盲人按摩,总想着把手法练到极致——按压角度误差不能超过5度,力度要稳定在3-5公斤。”刘军在报告中坦言,早年的教学更像“标准化训练”。直到2018年,一位技术满分的毕业生因无法应对顾客提出的“养生建议”而辞职,让他开始反思:“视障学生需要的不仅是‘饭碗’,更是立足社会的综合能力。”
此后,刘军的课堂多了许多“非技能”内容。在中医康复专业课上,他增设“情景模拟环节”:让学生轮流扮演技师与顾客,模拟“被投诉力度太大”“被询问穴位原理”等场景,训练沟通应变能力;邀请优秀毕业生线上分享“如何跟顾客拉近距离”“遇到差评怎么调整心态”,用真实案例帮学生建立职业自信。
“有个叫小宇的学生,刚入学时连大声说‘您好’都不敢。”刘军回忆,他带着小宇从“主动问候10位同学”开始练起,再到模拟接待陌生人,半年后,小宇不仅能独立完成服务,还能根据顾客描述推荐对应按摩方案。如今,小宇在青岛一家中医馆工作,成了“回头客最多的技师”。
“中医康复+”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
作为青岛市盲校中医康复专业骨干教师,刘军参与构建的“中医康复+”课程体系,打破了传统盲人按摩的教学边界。课程融入四季养生知识,教学生根据节气调整服务方案——比如春分时节加“疏肝理气”手法,寒露后侧重“温肾健脾”;引入“运动康复”模块,结合传统养生动作,教学生用轻柔的动作辅助顾客调理身体。
“这些内容看似‘超纲’,却让学生的服务更有竞争力。”刘军举例,有毕业生反馈,很多顾客点名要他做“节气养生按摩”,甚至会主动咨询日常保健方法。这种“技术+知识+服务”的复合型培养模式,让青岛市盲校中医康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%以上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给同行的三点实践启示
报告中,刘军结合自身经验,提炼出对视障职教教师的三点建议:一是“看见潜能而非缺陷”,善用视障学生听觉敏锐、触觉发达的优势,比如训练他们通过声音判断顾客身体状态的能力;二是“让课程接‘地气’”,多调研市场需求,邀请企业技师参与课程设计,避免教学与实际脱节;三是“做终身学习者”,他每年坚持参加全国盲人医疗按摩学术会议,将前沿理念融入课堂,“教师不停步,学生的路才能更宽”。
“视障职业教育不是‘生存技能培训’,而是帮助他们成为‘有尊严、有追求的劳动者’。”刘军的这句话,道出了许多特教工作者的心声。据青岛市盲校微信公众号报道,该校中医康复专业已培养近300名毕业生,其中85%在一线城市从事相关工作,不少人还开了自己的工作室。
此次交流会上,刘军的分享被评为“最具实践价值报告”之一。正如他在结尾所说:“当我们把学生看作‘完整的人’,而非‘需要被教会技能的人’,视障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‘赋能’的意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