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龙口水库的赛道上,7月的烈日把柏油路晒得发烫,体感温度突破40℃。但比天气更灼热的,是全国残特奥会自行车运动员们的蹬踏——7月7日至8日,公路赛最后两个比赛日,他们用汗水写就的,不只是成绩,更是“与自己较劲”的生命注解。
7月7日的B级男子70公里大组赛,成了意志力的“修罗场”。视障选手邱伟兴全程依靠领骑员赵宇箭的手势和口令判断方向,最后500米,两人与浙江队并驾齐驱,车把几乎贴在一起。“冲!”赵宇箭嘶吼的瞬间,邱伟兴猛地发力,最终以2秒优势压线。摘下头盔时,他满脸汗水却笑得灿烂:“看不见终点线,但听见观众的喊声,就知道离胜利不远了。”
同一天,T2级女子25公里赛道上,深圳姑娘武文茜的假肢在高温下泛着汗光。车祸夺走她的右腿后,她曾以为再也不能骑车,如今却以1秒之差战胜队友夺冠。“最后一公里,假肢磨得腿根生疼,”她抚摸着奖牌,“但想到训练时教练说‘痛是身体在喊你再坚持一下’,就咬着牙冲了。”而这样的坚持不止于领奖台——有位选手摔倒后膝盖流血,爬起来擦掉泥沙继续骑,直到终点线才接受包扎,他说:“骑完,比赢更重要。”
7月8日的团体接力赛,让“共生”有了最生动的注脚。视障选手靠领骑员的节奏判断加速,肢体障碍选手用单腿蹬出爆发力,不同障碍的人接力传递,像一串咬合的齿轮,缺一不可。赛道旁,122名医疗人员轮班值守,观众举着“慢点骑也为你鼓掌”的牌子呐喊——这些无声的支撑,和运动员的坚持一样,都是这场赛事的“隐形奖牌”。
有人说,残特奥会的赛场,最能看见生命的韧性。他们或许需要依靠搭档的眼睛,或许要和假肢“商量”发力的节奏,却在40℃的高温里,把“不可能”蹬成了“我能行”。
而这份“能行”,不只是赛场上的胜利。它更像一盏灯,照见每个为生活拼搏的普通人:当我们抱怨路途难行时,有人正用不完美的身体,在滚烫的赛道上证明——所谓障碍,不过是让生命的奔跑,多了一种独特的姿态。
致敬每一个在生活里“破风”的人。
(信息来源:羊城派、深圳晚报)
目录
深圳龙口水库的赛道上,7月的烈日把柏油路晒得发烫,体感温度突破40℃。但比天气更灼热的,是全国残特奥会自行车运动员们的蹬踏——7月7日至8日,公路赛最后两个比赛日,他们用汗水写就的,不只是成绩,更是“与自己较劲”的生命注解。
7月7日的B级男子70公里大组赛,成了意志力的“修罗场”。视障选手邱伟兴全程依靠领骑员赵宇箭的手势和口令判断方向,最后500米,两人与浙江队并驾齐驱,车把几乎贴在一起。“冲!”赵宇箭嘶吼的瞬间,邱伟兴猛地发力,最终以2秒优势压线。摘下头盔时,他满脸汗水却笑得灿烂:“看不见终点线,但听见观众的喊声,就知道离胜利不远了。”
同一天,T2级女子25公里赛道上,深圳姑娘武文茜的假肢在高温下泛着汗光。车祸夺走她的右腿后,她曾以为再也不能骑车,如今却以1秒之差战胜队友夺冠。“最后一公里,假肢磨得腿根生疼,”她抚摸着奖牌,“但想到训练时教练说‘痛是身体在喊你再坚持一下’,就咬着牙冲了。”而这样的坚持不止于领奖台——有位选手摔倒后膝盖流血,爬起来擦掉泥沙继续骑,直到终点线才接受包扎,他说:“骑完,比赢更重要。”
7月8日的团体接力赛,让“共生”有了最生动的注脚。视障选手靠领骑员的节奏判断加速,肢体障碍选手用单腿蹬出爆发力,不同障碍的人接力传递,像一串咬合的齿轮,缺一不可。赛道旁,122名医疗人员轮班值守,观众举着“慢点骑也为你鼓掌”的牌子呐喊——这些无声的支撑,和运动员的坚持一样,都是这场赛事的“隐形奖牌”。
有人说,残特奥会的赛场,最能看见生命的韧性。他们或许需要依靠搭档的眼睛,或许要和假肢“商量”发力的节奏,却在40℃的高温里,把“不可能”蹬成了“我能行”。
而这份“能行”,不只是赛场上的胜利。它更像一盏灯,照见每个为生活拼搏的普通人:当我们抱怨路途难行时,有人正用不完美的身体,在滚烫的赛道上证明——所谓障碍,不过是让生命的奔跑,多了一种独特的姿态。
致敬每一个在生活里“破风”的人。
(信息来源:羊城派、深圳晚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