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阅读跨越视力边界:杭州76岁视障老人如何成为知识海洋的掌舵者

晚风书月
让风携着思绪,在月光下肆意飘荡,于无声处感受生活的温柔。

在杭州萧山区城厢养老院,76岁视障老人汪立明的故事,为我们展现了视障群体与知识世界对话的生动图景。从出生便失去视力的他,用30余年时光,“啃”下数千册盲文书,2024年在浙江图书馆187册次的借阅量,更成为视障群体求知路上的标杆。



这一数据背后,是公共文化服务对视障群体的深度覆盖。浙江图书馆早在2014年便启动盲文书籍免费寄送服务,像汪立明这样行动不便的视障读者,可通过电话、网络预约,由图书馆承担邮寄费用。目前馆藏盲文图书超5000册,涵盖文学、医学、历史等多个领域,且定期更新热门书目。同时,“口述电影”服务已累计制作完成200余部作品,通过声音描绘视觉场景,为视障群体打开文化新窗口。



从社会支持层面来看,这也是残障服务体系完善的缩影。汪立明早年就读的盲童学校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,将盲文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,助其掌握推拿等谋生技能;退休后,社区与图书馆联动的借阅服务,保障了他的精神文化需求。这种从教育到生活的全链条支持,印证了江浙沪地区在残障权益保障上的实践成果。



值得关注的是,数字化浪潮正重塑视障群体的阅读生态。除传统盲文书刊,听书APP、无障碍阅读软件等智能工具不断涌现,杭州市残联还定期开展数字阅读培训,帮助视障人士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方法。这些创新不仅拓宽了知识获取渠道,更推动视障群体融入数字时代。



汪立明的案例,既是个人对知识的坚守,也为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视障服务范本。它提醒我们: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、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与创新的科技应用,是视障群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石。期待未来有更多探索,让知识普惠每一位视障朋友。

发表于:2025-07-06 11:35
0个回复
  • 消灭零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