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还未完全褪去,暑气便已在天地间蒸腾弥漫。2025年6月28日,凌晨四点多,老天爷像是打翻了蒸笼,闷热的空气裹着湿棉被似的压在胸口,聒噪的蝉鸣穿透纱窗,刺得耳膜发痒。老话说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这般黏腻的暑气,倒应了民间这句糙话。我在沙发床上翻了个身,指尖习惯性地摸索枕边——那台2030款手机的磨砂外壳还带着体温,盲文标识硌着掌心,按下语音键,电子音报出时间。“人误地一时,地误人一年”,这燥热的清晨,连时间都像是被烤得发蔫,容不得半分懈怠。
在这被暑气笼罩的清晨,生活的齿轮早已悄然转动。“早起三光,迟起三慌”,我撑着沙发床的木质扶手起身,膝盖冷不丁撞到床沿的储物抽屉。熟悉的触感让我记起家具的位置,就像《增广贤文》里说的“常将有日思无日,莫把无时当有时”,日子久了,连磕碰都成了生活的刻度。拖鞋稳稳摆在床尾挡板下第二块地板砖的位置,鞋头朝向后院,这是妻子多年养成的细心。推开门的刹那,热浪裹挟着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,后院的瓦缸在热浪中静默伫立,仿佛在提醒:瓦缸里的豆芽该涮洗了——“苗好三成收”,再过两天要赶集,得让豆苗吸足水,嫩得能掐出汁儿。
后院的暑气似乎比屋内更盛几分,却也正是劳作开始的地方。指尖触到水龙头时,金属把手烫得像块烙铁,真真是“六月的日头,后娘的拳头”。拧开水阀,哗啦啦的水流冲进瓦缸,我弯腰探手进去,粗糙的缸壁蹭着胳膊,豆芽梗在指缝间滑过,带着清晨最后一点凉意。“细水长流,吃穿不愁”,我默念着,拇指和食指捏住豆粒来回搓,饱满的豆子硬实,蔫掉的则软塌塌的。水流声里,坏豆被扔进水槽的轻响,像给这闷热的天儿打了几个零碎的节拍,倒应了那句“人勤地生宝,人懒地生草”。每一次对豆芽的筛选,都是对生活品质的坚持。
当完成后院的劳作,转身迈向厨房,又是另一场与生活的对话。转身摸向厨房时,额角的汗滴进衣领,黏得人发慌。沙发床到灶台的步数我走了千百遍:左拐三步避开矮柜,右绕两步绕过冰箱,闭着眼都能画出路线。左手第三格系着蓝布条的小米袋,是妻子特意做的记号;右手拉开抽屉,指尖触到玉米——昨儿刚从地里掰的,穗子上还沾着干了的露水。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,蒸笼搁在灶台右角,我数着格子码入鸡蛋,金属碰撞声在寂静里格外清亮,恍惚间想起小时候帮母亲烧火的光景。这些简单的食材,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生活的希望。
在等待美味早餐出炉的时光里,周遭的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。等待早餐的间隙,我戴上蓝牙耳机,2030手机正播报着早间新闻。可耳机里的声音总被蝉鸣盖过,倒像是“蛤蟆哇哇叫,大雨就要到”的前奏。直到身后传来沙发床弹簧轻微的吱呀声——妻子起了,她赤脚踩在地板上,带着惺忪的鼻音说:“这天能把人热化了,豆芽涮好了吗?”我指了指后院的方向,听见她走到瓦缸旁的脚步声,水流声又一次哗啦啦响起,凉意在闷热中漾开一圈圈涟漪,恰似“心静自然凉”的片刻慰藉。这一刻,生活的喧嚣与宁静奇妙地交织在一起。
随着日头逐渐升高,属于清晨的忙碌也接近尾声。日头爬上树梢时,事情终于忙完。八点整,我哼着小调把两个白胖馒头、两个溏心鸡蛋,还有几个带着玉米须的嫩玉米,连同熬得浓稠的小米粥,通通端到八仙桌上。“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”,瓷碗碰撞的叮当声里,妻子笑着念叨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我们边吃边聊,豆大的汗珠滚落也顾不上擦。吃完早餐,我倚着沙发床,指尖在手机键盘上跳跃。窗外蝉鸣依旧,可这篇带着烟火气的文字,早已把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的日子,酿成了岁月里的甜。在这平凡又炙热的清晨,生活的美好悄然绽放。
目录
夜色还未完全褪去,暑气便已在天地间蒸腾弥漫。2025年6月28日,凌晨四点多,老天爷像是打翻了蒸笼,闷热的空气裹着湿棉被似的压在胸口,聒噪的蝉鸣穿透纱窗,刺得耳膜发痒。老话说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这般黏腻的暑气,倒应了民间这句糙话。我在沙发床上翻了个身,指尖习惯性地摸索枕边——那台2030款手机的磨砂外壳还带着体温,盲文标识硌着掌心,按下语音键,电子音报出时间。“人误地一时,地误人一年”,这燥热的清晨,连时间都像是被烤得发蔫,容不得半分懈怠。
在这被暑气笼罩的清晨,生活的齿轮早已悄然转动。“早起三光,迟起三慌”,我撑着沙发床的木质扶手起身,膝盖冷不丁撞到床沿的储物抽屉。熟悉的触感让我记起家具的位置,就像《增广贤文》里说的“常将有日思无日,莫把无时当有时”,日子久了,连磕碰都成了生活的刻度。拖鞋稳稳摆在床尾挡板下第二块地板砖的位置,鞋头朝向后院,这是妻子多年养成的细心。推开门的刹那,热浪裹挟着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,后院的瓦缸在热浪中静默伫立,仿佛在提醒:瓦缸里的豆芽该涮洗了——“苗好三成收”,再过两天要赶集,得让豆苗吸足水,嫩得能掐出汁儿。
后院的暑气似乎比屋内更盛几分,却也正是劳作开始的地方。指尖触到水龙头时,金属把手烫得像块烙铁,真真是“六月的日头,后娘的拳头”。拧开水阀,哗啦啦的水流冲进瓦缸,我弯腰探手进去,粗糙的缸壁蹭着胳膊,豆芽梗在指缝间滑过,带着清晨最后一点凉意。“细水长流,吃穿不愁”,我默念着,拇指和食指捏住豆粒来回搓,饱满的豆子硬实,蔫掉的则软塌塌的。水流声里,坏豆被扔进水槽的轻响,像给这闷热的天儿打了几个零碎的节拍,倒应了那句“人勤地生宝,人懒地生草”。每一次对豆芽的筛选,都是对生活品质的坚持。
当完成后院的劳作,转身迈向厨房,又是另一场与生活的对话。转身摸向厨房时,额角的汗滴进衣领,黏得人发慌。沙发床到灶台的步数我走了千百遍:左拐三步避开矮柜,右绕两步绕过冰箱,闭着眼都能画出路线。左手第三格系着蓝布条的小米袋,是妻子特意做的记号;右手拉开抽屉,指尖触到玉米——昨儿刚从地里掰的,穗子上还沾着干了的露水。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,蒸笼搁在灶台右角,我数着格子码入鸡蛋,金属碰撞声在寂静里格外清亮,恍惚间想起小时候帮母亲烧火的光景。这些简单的食材,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生活的希望。
在等待美味早餐出炉的时光里,周遭的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。等待早餐的间隙,我戴上蓝牙耳机,2030手机正播报着早间新闻。可耳机里的声音总被蝉鸣盖过,倒像是“蛤蟆哇哇叫,大雨就要到”的前奏。直到身后传来沙发床弹簧轻微的吱呀声——妻子起了,她赤脚踩在地板上,带着惺忪的鼻音说:“这天能把人热化了,豆芽涮好了吗?”我指了指后院的方向,听见她走到瓦缸旁的脚步声,水流声又一次哗啦啦响起,凉意在闷热中漾开一圈圈涟漪,恰似“心静自然凉”的片刻慰藉。这一刻,生活的喧嚣与宁静奇妙地交织在一起。
随着日头逐渐升高,属于清晨的忙碌也接近尾声。日头爬上树梢时,事情终于忙完。八点整,我哼着小调把两个白胖馒头、两个溏心鸡蛋,还有几个带着玉米须的嫩玉米,连同熬得浓稠的小米粥,通通端到八仙桌上。“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”,瓷碗碰撞的叮当声里,妻子笑着念叨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我们边吃边聊,豆大的汗珠滚落也顾不上擦。吃完早餐,我倚着沙发床,指尖在手机键盘上跳跃。窗外蝉鸣依旧,可这篇带着烟火气的文字,早已把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的日子,酿成了岁月里的甜。在这平凡又炙热的清晨,生活的美好悄然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