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6一儿童节的回响》:祝福圈上的老顽童们节日快乐

文: 千万里。


从小时候起,六一儿童节就悄然嵌入了我的记忆。那时,我常常站在一旁,羡慕地听着哥哥姐姐们欢度这个节日。我还小,身高只到床铺那么高,却已懂得什么是期待和失落。每到六月一日前夕,哥哥姐姐们放学回家,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。他们兴奋地告诉妈妈:“明天是我们的节日!学校组织去公园玩耍,下午还去电影院看学校包场的电影。”


妈妈听了,总会立刻行动起来。她先帮他们准备第二天的统一服装:洁白的上衣、蓝色的裤子和一双干净的白鞋子。然后,她会出门买新鲜的面包和香肠,作为孩子们明天的午饭。到了晚上,妈妈还会为他们准备一大瓶凉水,确保他们出门玩耍时不会口渴。那一刻,家里的空气仿佛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息,欢笑声和忙碌的脚步交织在一起。然而,这些准备与我无关。妈妈总说:“这是给哥哥姐姐们过节时路上吃的,不能给你。”我那时很懂事,便乖乖退缩了。从那时起,对六一儿童节的向往,便悄悄扎根在我心底。


独自一人的时候,我常常躺在床上发呆,想象着自己长大后上学的情景:穿上那身整洁的服装,手里拿着面包和香肠,跟着学校的队伍去公园嬉戏,去电影院看抗日英雄的故事片。那是我的秘密愿望,像一颗种子,在幼小的心灵里悄然发芽。后来,我的弟弟妹妹们陆续上学,每到六月一日,他们就加入哥哥姐姐们的行列,一起参加学校的活动,一起去看包场的电影。妈妈依旧为他们准备一切:节日服装和路上的零食。我站在旁边,依旧羡慕地听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氛围,心中回味着对那些食物的渴望。


那时,我已经开始听收音机了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专门的节目——为学龄前儿童播送的“小喇叭”,和为少年儿童准备的“星星火炬”。一到六一儿童节,这两档节目就会播放全国各地孩子们的热闹场面:他们在公园里奔跑,在草地上野餐,在电影院里笑声不断,还有听老红军作报告。我一边听着广播里的欢呼声,一边暗暗想道:“等我再长大一点,上学了,就能像他们一样过节了。妈妈也会为我准备好吃的、好喝的,我会和同学们一起玩耍,一起欢笑。”那种期待,像一缕阳光,照亮了我的童年。


终于,在十二岁那年,我进入盲哑学校,开始了求学生涯。学校九月一日开学,自从跨进校门,我就日日盼望着六一儿童节,就如同春节前孩子们盼望爆竹声和红包一般。我每天都在心里计算着日子,幻想着自己能融入这个节日。然而,当六月一日真正到来时,一切却出乎意料。家里,兄弟姐妹们依旧欢天喜地地过自己的节日,而我却住宿在学校里。没有妈妈为我准备的衣服和零食,也没有学校的节日活动邀约。


那天,盲哑学校也组织学生去公园玩耍,去儿童电影院看包场的电影。学校甚至为每个出去的学生准备了午餐:每人两个面包和一瓶汽水。但因为我们几个全盲的学生,什么都看不见,学校的活动不让我们参加。我们只能坐在门卫室里,陪伴那位和蔼的门卫老大爷,听着他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播放节日节目。有时,我们还能帮着接几个找人的电话。那一刻,我的心底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失落感。所有的期待和幻想,都像泡影般破灭了。仿佛命运早已注定,我永远无法真正庆祝这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。坐在门卫室里,我默默地想:为什么我总是在旁观,却永远触不到那份欢乐?


时光飞逝,五年光阴转瞬即逝。我不满十八岁就毕业了。从此,六一儿童节的热情渐渐远去,小时候的那份期待和盼望,也如烟雾般消散。岁月在变,我也在变。转眼间,我成了父亲,自从有了孩子,我对六一儿童节的热情又重新燃起。每到这个节日来临前,我都会提前告诉妻子:“一定要带孩子出去玩!给他买平时最爱吃的东西,满足他所有的愿望。”年年如此,直到孩子长大不再庆祝这个节日。我总有一种莫名的伤感:我小时候没能真正过上六一,就绝不能让孩子也错过属于他的童年回忆。


如今,那份对六一的感觉又渐渐淡去。孩子不再庆祝这个节日,我们夫妻俩也无缘再过这个“小孩子”的节日了。或许有一天,我还会重新关注它:那就是我儿子有了孩子的时候。我们会陪着孙子或孙女,一起去公园散步,一起买零食,一起看电影,一起玩游戏。到那时,我会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童年回忆。


回首人生,我们从小就盼望着六一儿童节;年轻时,还渴望抓住那份纯真;中年时,我们陪着孩子一同欢笑;等我们老了,我们又会陪着孙辈们重温旧梦。生活就是这样轮回,节日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成长与不变。童年,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,童心,一种最积极乐观的心态。虽然美好的童年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,但那颗美妙的童心却可以保存下来。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,修行好一颗童真的心,发现生活的美,相信奇迹的存在,探索广阔的未来,你就永远年轻不老,永远可亲可爱。

发表于:2025-06-01 11:05
8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