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8日,西安城墙永宁门的晨光映照着瓮城,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在此启幕。这场以“长安暖阳·助残同行”为主题的实践,将十三朝古都的汉唐文明与助残服务深度融合,通过兵马俑文创工坊、唐宫夜宴非遗体验、城墙无障碍骑行等特色活动,展现古城在残障权益保障领域的创新探索。活动现场飘扬的汉唐旗幡与残障者手中的兵马俑复刻品相映成趣,勾勒出西安特有的助残图景。
【兵马俑文创:陶土里的生计密码】
在秦始皇陵博物院旁的“秦韵助残工坊”里,70余名残障者正在创作秦汉风格工艺品。听障青年张力用手语指挥团队复刻“跪射俑”,陶俑底座特意刻上盲文版“共融”字样;视障者刘芳通过触摸陶土纹理,感知俑身的甲片纹路,她创作的“文官俑”浮雕触感分明,衣褶纹路与冠冕细节形成独特肌理。“我们开发了‘触觉复刻教程’,不同陶土湿度对应不同塑形技法,比如含水率15%适合做细节,10%适合做大形。”秦俑修复专家介绍。
最具创意的是“秦俑盲盒”项目:市民花99元可抽取装有陶土胚的盲盒,盒内附赠残障创作者手写的设计灵感。“这尊跪射俑的膝盖角度调了5次,希望它像古城墙一样稳重……”脑瘫患者小王的留言让购买者感受到秦汉文化的温度。三天内工坊销售额达18万元,其中40%用于资助残障陶艺师购买智能窑炉,西安文旅集团还推出“秦俑助残研学路线”,游客可参与陶俑翻模体验。
【唐宫夜宴非遗:盛唐遗韵里的共融智慧】
在大唐不夜城举办的“唐韵非遗市集”上,28个展位展现着残障者与传统艺术的碰撞。肢体残障的舞者李娜使用特制的“轻量化唐装”,将《唐宫夜宴》舞蹈改编为适合残障者表演的版本;听障青年王磊制作的唐代金银器复刻品,在纹饰中融入助残符号,其作品《葡萄花鸟纹银香囊》通过AR扫描能播放手语解说。“我们为每个工坊配备了唐文化导师和手语翻译,确保非遗传承与无障碍传播结合。”西安市残联负责人介绍。
现场设立的“唐妆体验区”人气火爆:游客可在残障艺人指导下绘制唐代斜红妆、学习唐舞手势,听障师傅用图文教程和肢体示范展示“反弹琵琶”技法。“原来唐代妆容有这么多讲究,这位老师(肢残)用辅助道具也能做出优美的胡旋舞动作!”中学生小雨的体验手册里贴着师傅画的舞姿分解图。市集期间,8个残障非遗工坊与短视频平台签约,计划推出“手语版唐宫夜宴”系列节目。
【城墙无障碍骑行:城垣上的共融课堂】
在西安明城墙开展的“残健共融骑行活动”中,100名残障者与志愿者共同挑战13.7公里城墙环线。肢残者使用特制的“秦汉轮”骑行辅助装置——带电动助力的三轮自行车可轻松攀爬城楼坡道,车把处加装语音导航系统;视障者佩戴“北斗导航骑行头盔”,通过骨传导耳机接收路线指引,沿途的盲文标识牌标注着历史典故。“我们在城垛处加装了盲文触感条,每500米的触感图案不同,方便视障者感知进度。”城墙管委会负责人介绍。
骑行途中的“唐文化驿站”里,自闭症青年小宇正在用黏土捏制唐三彩:“老师说我的手很稳,适合做这种釉色晕染。”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介绍,通过历史文化与骑行结合的方式,已有16名残障学生增强了体能与自信。活动尾声,大家在城墙上摆出“心”形队列,背景是落日余晖中的钟鼓楼,构成西安助残的鲜活注脚。
【长安助残的汉唐哲学】
活动最后一晚,城墙上演“残健共融”主题灯光秀,巨幕上交替呈现残障者创作秦俑的场景与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动画。这种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画面,恰是西安助残实践的核心追求——正如西安市残联负责人所说:“古城墙既守护了历史,也教会我们包容:既要像城墙接纳千年风雨一样包容不同的生命形态,也要像秦俑历经岁月依然坚韧一样,帮助残障者释放生命力量。”
数据显示,西安已建成全国首个“汉唐文化助残基地”,带动600余名残障者从事文博文创、唐艺表演等产业;在全市18个历史景点设立“助残服务站”,配备仿唐建筑造型的急救箱和多语种导览设备。更值得关注的是“社会共融指数”的提升:通过此次活动,西安地铁推出残障乘客“汉唐式”服务——像区分官阶一样提供分级帮扶,大唐芙蓉园开设残障游客专属观演区,这些细节正让“长安大道连狭斜”的古韵转化为可触摸的助残温度。
当晨光再次洒向永宁门,参与活动的残障者手持自己创作的秦俑纪念品走向地铁,陶俑上的盲文“暖”字与地铁站内播放的秦歌《长安颂》旋律和谐共鸣。这一幕或许正是西安助残实践的最佳注脚:在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土地上,关爱残障群体如同修复秦俑——既需要借助文化的智慧打磨生命的韧性,也需要通过科技的赋能搭建跨越障碍的桥梁,最终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古城的阳光下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,共同汇入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浩瀚长河。
目录
5月18日,西安城墙永宁门的晨光映照着瓮城,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在此启幕。这场以“长安暖阳·助残同行”为主题的实践,将十三朝古都的汉唐文明与助残服务深度融合,通过兵马俑文创工坊、唐宫夜宴非遗体验、城墙无障碍骑行等特色活动,展现古城在残障权益保障领域的创新探索。活动现场飘扬的汉唐旗幡与残障者手中的兵马俑复刻品相映成趣,勾勒出西安特有的助残图景。
【兵马俑文创:陶土里的生计密码】
在秦始皇陵博物院旁的“秦韵助残工坊”里,70余名残障者正在创作秦汉风格工艺品。听障青年张力用手语指挥团队复刻“跪射俑”,陶俑底座特意刻上盲文版“共融”字样;视障者刘芳通过触摸陶土纹理,感知俑身的甲片纹路,她创作的“文官俑”浮雕触感分明,衣褶纹路与冠冕细节形成独特肌理。“我们开发了‘触觉复刻教程’,不同陶土湿度对应不同塑形技法,比如含水率15%适合做细节,10%适合做大形。”秦俑修复专家介绍。
最具创意的是“秦俑盲盒”项目:市民花99元可抽取装有陶土胚的盲盒,盒内附赠残障创作者手写的设计灵感。“这尊跪射俑的膝盖角度调了5次,希望它像古城墙一样稳重……”脑瘫患者小王的留言让购买者感受到秦汉文化的温度。三天内工坊销售额达18万元,其中40%用于资助残障陶艺师购买智能窑炉,西安文旅集团还推出“秦俑助残研学路线”,游客可参与陶俑翻模体验。
【唐宫夜宴非遗:盛唐遗韵里的共融智慧】
在大唐不夜城举办的“唐韵非遗市集”上,28个展位展现着残障者与传统艺术的碰撞。肢体残障的舞者李娜使用特制的“轻量化唐装”,将《唐宫夜宴》舞蹈改编为适合残障者表演的版本;听障青年王磊制作的唐代金银器复刻品,在纹饰中融入助残符号,其作品《葡萄花鸟纹银香囊》通过AR扫描能播放手语解说。“我们为每个工坊配备了唐文化导师和手语翻译,确保非遗传承与无障碍传播结合。”西安市残联负责人介绍。
现场设立的“唐妆体验区”人气火爆:游客可在残障艺人指导下绘制唐代斜红妆、学习唐舞手势,听障师傅用图文教程和肢体示范展示“反弹琵琶”技法。“原来唐代妆容有这么多讲究,这位老师(肢残)用辅助道具也能做出优美的胡旋舞动作!”中学生小雨的体验手册里贴着师傅画的舞姿分解图。市集期间,8个残障非遗工坊与短视频平台签约,计划推出“手语版唐宫夜宴”系列节目。
【城墙无障碍骑行:城垣上的共融课堂】
在西安明城墙开展的“残健共融骑行活动”中,100名残障者与志愿者共同挑战13.7公里城墙环线。肢残者使用特制的“秦汉轮”骑行辅助装置——带电动助力的三轮自行车可轻松攀爬城楼坡道,车把处加装语音导航系统;视障者佩戴“北斗导航骑行头盔”,通过骨传导耳机接收路线指引,沿途的盲文标识牌标注着历史典故。“我们在城垛处加装了盲文触感条,每500米的触感图案不同,方便视障者感知进度。”城墙管委会负责人介绍。
骑行途中的“唐文化驿站”里,自闭症青年小宇正在用黏土捏制唐三彩:“老师说我的手很稳,适合做这种釉色晕染。”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介绍,通过历史文化与骑行结合的方式,已有16名残障学生增强了体能与自信。活动尾声,大家在城墙上摆出“心”形队列,背景是落日余晖中的钟鼓楼,构成西安助残的鲜活注脚。
【长安助残的汉唐哲学】
活动最后一晚,城墙上演“残健共融”主题灯光秀,巨幕上交替呈现残障者创作秦俑的场景与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动画。这种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画面,恰是西安助残实践的核心追求——正如西安市残联负责人所说:“古城墙既守护了历史,也教会我们包容:既要像城墙接纳千年风雨一样包容不同的生命形态,也要像秦俑历经岁月依然坚韧一样,帮助残障者释放生命力量。”
数据显示,西安已建成全国首个“汉唐文化助残基地”,带动600余名残障者从事文博文创、唐艺表演等产业;在全市18个历史景点设立“助残服务站”,配备仿唐建筑造型的急救箱和多语种导览设备。更值得关注的是“社会共融指数”的提升:通过此次活动,西安地铁推出残障乘客“汉唐式”服务——像区分官阶一样提供分级帮扶,大唐芙蓉园开设残障游客专属观演区,这些细节正让“长安大道连狭斜”的古韵转化为可触摸的助残温度。
当晨光再次洒向永宁门,参与活动的残障者手持自己创作的秦俑纪念品走向地铁,陶俑上的盲文“暖”字与地铁站内播放的秦歌《长安颂》旋律和谐共鸣。这一幕或许正是西安助残实践的最佳注脚:在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土地上,关爱残障群体如同修复秦俑——既需要借助文化的智慧打磨生命的韧性,也需要通过科技的赋能搭建跨越障碍的桥梁,最终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古城的阳光下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,共同汇入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浩瀚长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