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不应制造障碍:从“盲人无法刷脸办卡”看无障碍验证的*之路 标题

新闻背景


近日,一则“80岁盲人女子因无法完成人脸识别眨眼动作被拒办电话卡”的新闻引发热议。类似事件并非个例——江苏扬州的盲人管先生也曾因同样问题多次奔波营业厅未果。这些案例暴露出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特殊群体面前的“失灵”,以及公共服务中无障碍设计的缺失。


一、现行人脸识别机制的缺陷 标题


目前,多数机构的身份核验依赖“动态人脸识别”,要求用户完成眨眼、摇头等动作,以确保“活体检测”。然而,这对盲人、面部残疾或高龄群体极不友好:


生理限制:盲人无法感知屏幕提示,面部肌肉障碍者难以完成指定动作;


技术僵化:系统未预留替代方案,导致“不刷脸不服务”的粗暴逻辑。


尽管部分营业厅允许凭残疾证人工办理,但执行标准不一,许多用户仍被“技术门槛”拒之门外。


二、三条可行建议:安全与便利如何兼得? 标题


针对这一问题,结合技术现状与用户需求,我认为可通过以下方式改进:


1. 简化人脸识别流程,取消强制动作


静态比对+活体检测升级:直接比对用户面部与身份证照片,辅以3D深度检测、微表情分析等被动活体技术,避免要求眨眼、摇头等动作。


案例参考:支付宝“关怀模式”已取消动态验证,仅需保持面部静止即可识别。


2. 引入声纹或指纹作为替代验证


动态声纹识别:用户朗读随机数字或短句(如“请输入您的出生年月”),系统通过声纹比对确认身份。


对接公安数据库:直接调取户籍系统中的指纹或声纹信息,提升核验权威性(部分银行已试点)。


优势:声纹采集成本低,普通手机麦克风即可实现,且难以伪造。


3. 人工服务兜底与政策保障


强制绿色通道:营业厅需设立特殊群体服务专窗,对无法通过技术验证的用户,转人工核验(身份证+基础问答)。


法规落实:2025年6月将实施的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》明确要求提供替代方案,企业需提前适配。


三、成本问题:谁该为无障碍买单? 标题


技术升级必然涉及成本,但可通过多方共担实现可持续:


1. *补贴:将无障碍验证设备纳入“信息无障碍改造”专项补贴,或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。


3. 用户小额付费:对选择声纹/指纹等特殊验证的用户收取象征性费用(如1元/次),残障人士凭证明减免。


国际借鉴:美国《残疾人法案》(ADA)要求运营商免费提供无障碍服务,成本通过行业基金分摊;欧盟则规定企业必须承担“合理便利”改造费用。


四、结语:科技的本质是普惠 标题


人脸识别技术的初衷是提升安全与效率,但若以牺牲特殊群体的权益为代价,便是本末倒置。从“刷脸困局”中我们应看到:


技术需要包容性设计,不能“一刀切”;


政策需强化执行,避免法规停留在纸上;


成本共担是可行路径,但残障人士不应成为买单者。


唯有将“无障碍”视为刚需而非附加选项,才能真正实现“科技向善”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当一位盲人老人站在摄像头前无助地尝试眨眼时,落后的不是她,而是我们的系统。”

发表于:2025-05-14 09:09
1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