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我想为大家详细讲述阜新市标准件厂盲人工人张志平的故事,一个失明者的几十年人生轨迹。只要提到张志平,认识他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赞叹他的“正直”。的确,他的一生与风花雪月或男女情爱几乎无关。简而言之,张志平一生清白,从未因桃色绯闻招致非议,更未沾染花草,成为街坊邻居闲聊的谈资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堪称一个道德高尚的典范。
张志平是阜新市标准件厂的一名盲人工人,每月有稳定的收入,足以维持基本生活。退休后,单位还在桑岗小区为他分配了一套福利房,这是一室一厅的朝南居所,采光良好,在当时可谓体面舒适。
据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在亲友和同事的热心撮合下,他终于迎娶了一位同样失明的女子为妻。说起来,张志平的妻子也是个命运坎坷的苦命人。据说,她年轻时因门牙排列不整,去诊所拔除两颗虎牙,却因医生操作失误,意外损伤了视神经,导致双目失明,从此陷入无尽黑暗。她来自夜马图村,一个距离阜新市区十几里地的偏远村庄。嫁给张志平后,她本希望能与丈夫安稳度日,却没想到他是个大男子主义极强的男人,同时极为吝啬。将她迎进家门后,张志平便设下诸多规矩,不许她与邻居或同事往来闲聊,仿佛她是被囚禁的金丝雀,丧失了与外界的交流自由。稍有不顺,便会招致他无情的呵斥和打骂。她就像一件被牢牢锁住的物件,失去了自由和尊严。
张志平在饮食上更是精打细算得令人难以置信,不仅苛求妻子,对自己也同样严苛。他的饭桌上,日复一日地只有高粱米饭配炒花生米或盐豆子,单调得叫人难以想象。高粱米的粗糙口感,花生米和盐豆子的干涩味道,几乎构成了他全部的味觉世界。嫁给张志平后,他的妻子也只能随他一起,重复着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。偶尔能尝到些蔬菜或肉类,都是张志平的姐姐或弟弟出于同情买来的。
据他的老同事回忆,张志平在人前总是衣着整洁、井井有条。他一生仅有两套中山装,反复穿着,仿佛那是他的至宝。这两套中山装历经岁月洗礼和阳光暴晒,已褪色难辨原貌,只剩笔挺的线条和一丝不苟的纽扣,隐约保留着当年的风采。
张志平周围有几十位盲人同事,大家同为失明者,本该更加团结互助。然而,多年来,他的老同事从未听说他请过任何朋友或同事吃一顿饭,甚至连一杯廉价的茶水都未曾奉上。据说,他结婚后也从未招待过妻子的娘家人。老两口心疼女儿在婆家受苦,每到秋收季节,都会送来家里的土特产,如红薯、玉米或花生,希望她能改善伙食,却从未在女婿家吃上一顿饭,甚至连一口水都没喝过。。
张志平作为城里工作的盲人,或许是内心深处的优越感作祟,他骨子里看不起来自农村的妻家亲属,觉得他们粗俗不堪,因此从不招待他们。
他对妻子极不信任,生活中的一切采购,如米面、油盐,甚至针头线脑这样的琐物,都由他自己或姐姐、弟弟代劳,从不给妻子任何机会。尽管娶了妻子,但她想从张志平手中要一分钱,简直难于登天。逢年过节,妻子想回娘家探亲,却常常身无分文,甚至连路费都成问题,只能默默忍受思乡之苦。坊间传闻,为了凑齐回家的路费,张志平的妻子偶尔会与单位里的老光棍们有些暧昧关系。大家都说,这是张志平的冷酷和苛刻所逼。但张志平的妻子为人正派,这件事的真假,至今无人能确证。
张志平的妻子与他共度了十几年,却默默忍受了十几年家暴。在这段时间里,她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,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。不知道是何原因,两人结婚后一直未能生育,这似乎也成了张志平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。就这样,他的妻子每日为他洗衣做饭、操持家务,稍有闪失,便遭打骂,日子过得黯淡无光。尽管饱受折磨,她却始终隐忍不发。
不知从何时起,张志平发现妻子经常头疼,起初他并未放在心上,以为只是普通感冒。但后来,头痛越来越频繁、剧烈。去医院检查后,医生诊断她患了脑瘤。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,脑瘤几乎是绝症。张志平认为此病无法治愈,治疗只会白费钱财,于是断然放弃。从此,他的妻子只能在家中忍受头痛的折磨,在无尽痛苦中挣扎,直至生命终结。
张志平未为妻子医治此事,让他的声誉一落千丈,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彻底崩塌。大家都视他为冷酷无情,不配为人夫。此后,再无人愿意为他介绍对象,他也只能独自在黑暗中度过余生。
张志平独自生活了二十多年,在此期间,他仍保持着简朴得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习惯。2020年夏天,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,阜新市亦未能幸免。在疫情期间,张志平死在了家中。由于多日无人察觉,尸体已腐烂发臭,才被邻居闻到异味。警察介入后,通知了他的家人,他的弟弟这才得知他已死去多日。
张志平一生省吃俭用,将每一分钱视若生命。他后半生积累的全部财产,包括那套一室一厅的福利房、10几万元的存款和丧葬费,都留给了自己的弟弟。他的离世,让弟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或许,这就是张志平一生节俭的最终目的——为了让弟弟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张志平的一生,可用“苛刻”二字概括。他对自己的苛刻,或许源于内心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和对贫困的恐惧;他对妻子的苛刻,则可能源于大男子主义以及对女性的偏见和不信任。他将自己囚禁在道德的枷锁中,也剥夺了妻子的自由。他的生活,似乎都在为他人而活,却忽略了自己和妻子的幸福。我们无法简单用“好”或“坏”来评判张志平,他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。在黑暗中,他或许曾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缕微光,却终未如愿。他留给我们的,不仅是唏嘘和叹息,更是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。
目录
今天,我想为大家详细讲述阜新市标准件厂盲人工人张志平的故事,一个失明者的几十年人生轨迹。只要提到张志平,认识他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赞叹他的“正直”。的确,他的一生与风花雪月或男女情爱几乎无关。简而言之,张志平一生清白,从未因桃色绯闻招致非议,更未沾染花草,成为街坊邻居闲聊的谈资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堪称一个道德高尚的典范。
张志平是阜新市标准件厂的一名盲人工人,每月有稳定的收入,足以维持基本生活。退休后,单位还在桑岗小区为他分配了一套福利房,这是一室一厅的朝南居所,采光良好,在当时可谓体面舒适。
据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在亲友和同事的热心撮合下,他终于迎娶了一位同样失明的女子为妻。说起来,张志平的妻子也是个命运坎坷的苦命人。据说,她年轻时因门牙排列不整,去诊所拔除两颗虎牙,却因医生操作失误,意外损伤了视神经,导致双目失明,从此陷入无尽黑暗。她来自夜马图村,一个距离阜新市区十几里地的偏远村庄。嫁给张志平后,她本希望能与丈夫安稳度日,却没想到他是个大男子主义极强的男人,同时极为吝啬。将她迎进家门后,张志平便设下诸多规矩,不许她与邻居或同事往来闲聊,仿佛她是被囚禁的金丝雀,丧失了与外界的交流自由。稍有不顺,便会招致他无情的呵斥和打骂。她就像一件被牢牢锁住的物件,失去了自由和尊严。
张志平在饮食上更是精打细算得令人难以置信,不仅苛求妻子,对自己也同样严苛。他的饭桌上,日复一日地只有高粱米饭配炒花生米或盐豆子,单调得叫人难以想象。高粱米的粗糙口感,花生米和盐豆子的干涩味道,几乎构成了他全部的味觉世界。嫁给张志平后,他的妻子也只能随他一起,重复着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。偶尔能尝到些蔬菜或肉类,都是张志平的姐姐或弟弟出于同情买来的。
据他的老同事回忆,张志平在人前总是衣着整洁、井井有条。他一生仅有两套中山装,反复穿着,仿佛那是他的至宝。这两套中山装历经岁月洗礼和阳光暴晒,已褪色难辨原貌,只剩笔挺的线条和一丝不苟的纽扣,隐约保留着当年的风采。
张志平周围有几十位盲人同事,大家同为失明者,本该更加团结互助。然而,多年来,他的老同事从未听说他请过任何朋友或同事吃一顿饭,甚至连一杯廉价的茶水都未曾奉上。据说,他结婚后也从未招待过妻子的娘家人。老两口心疼女儿在婆家受苦,每到秋收季节,都会送来家里的土特产,如红薯、玉米或花生,希望她能改善伙食,却从未在女婿家吃上一顿饭,甚至连一口水都没喝过。。
张志平作为城里工作的盲人,或许是内心深处的优越感作祟,他骨子里看不起来自农村的妻家亲属,觉得他们粗俗不堪,因此从不招待他们。
他对妻子极不信任,生活中的一切采购,如米面、油盐,甚至针头线脑这样的琐物,都由他自己或姐姐、弟弟代劳,从不给妻子任何机会。尽管娶了妻子,但她想从张志平手中要一分钱,简直难于登天。逢年过节,妻子想回娘家探亲,却常常身无分文,甚至连路费都成问题,只能默默忍受思乡之苦。坊间传闻,为了凑齐回家的路费,张志平的妻子偶尔会与单位里的老光棍们有些暧昧关系。大家都说,这是张志平的冷酷和苛刻所逼。但张志平的妻子为人正派,这件事的真假,至今无人能确证。
张志平的妻子与他共度了十几年,却默默忍受了十几年家暴。在这段时间里,她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,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。不知道是何原因,两人结婚后一直未能生育,这似乎也成了张志平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。就这样,他的妻子每日为他洗衣做饭、操持家务,稍有闪失,便遭打骂,日子过得黯淡无光。尽管饱受折磨,她却始终隐忍不发。
不知从何时起,张志平发现妻子经常头疼,起初他并未放在心上,以为只是普通感冒。但后来,头痛越来越频繁、剧烈。去医院检查后,医生诊断她患了脑瘤。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,脑瘤几乎是绝症。张志平认为此病无法治愈,治疗只会白费钱财,于是断然放弃。从此,他的妻子只能在家中忍受头痛的折磨,在无尽痛苦中挣扎,直至生命终结。
张志平未为妻子医治此事,让他的声誉一落千丈,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彻底崩塌。大家都视他为冷酷无情,不配为人夫。此后,再无人愿意为他介绍对象,他也只能独自在黑暗中度过余生。
张志平独自生活了二十多年,在此期间,他仍保持着简朴得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习惯。2020年夏天,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,阜新市亦未能幸免。在疫情期间,张志平死在了家中。由于多日无人察觉,尸体已腐烂发臭,才被邻居闻到异味。警察介入后,通知了他的家人,他的弟弟这才得知他已死去多日。
张志平一生省吃俭用,将每一分钱视若生命。他后半生积累的全部财产,包括那套一室一厅的福利房、10几万元的存款和丧葬费,都留给了自己的弟弟。他的离世,让弟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或许,这就是张志平一生节俭的最终目的——为了让弟弟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张志平的一生,可用“苛刻”二字概括。他对自己的苛刻,或许源于内心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和对贫困的恐惧;他对妻子的苛刻,则可能源于大男子主义以及对女性的偏见和不信任。他将自己囚禁在道德的枷锁中,也剥夺了妻子的自由。他的生活,似乎都在为他人而活,却忽略了自己和妻子的幸福。我们无法简单用“好”或“坏”来评判张志平,他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。在黑暗中,他或许曾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缕微光,却终未如愿。他留给我们的,不仅是唏嘘和叹息,更是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