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单说一下,如何给一首歌的主旋律配上和声

挚爱湘伦
和汗青且浅,相去复几许,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

最近在论坛上看到,很多朋友都开始晒自己用乐器演奏的歌曲,大家玩得都很开心,效果也都挺不错的。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——如果能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点和声,或者编一个简单的副旋律,整首歌的表现力会一下子提升很多。不光更有音乐的层次感,还能显得更有音乐素养,让听的人一下子对你刮目相看。


当然,这时候就会有朋友问了:“我就是个完全的小白,乐理一窍不通,就图个自娱自乐,还要整这么复杂的吗?”或者说:“我不会配和声啊,这东西听起来就头大,咋搞?”


别着急,今天我就想用最通俗的方式,跟大家聊聊怎么在自己吹奏或演奏的旋律里,加入简单又好听的和声或者副旋律。我们一步步来,尽量不讲太复杂的理论,让每个普通玩家也能听得懂、学得会、用得上。


首先我们得知道,一首完整的歌曲,往往不只是主旋律在唱或者在奏。它可能还包含:


和声(用来支撑主旋律)


副旋律(有时也叫counter melody,用来做呼应或补充)


主奏(通常只可以演奏和弦的乐器,如钢琴、吉他)、


铺底(常被用来演奏低音或最底层声部的乐器,如鼓、贝斯)


渲染音色(常被称为Pad)


每一个声部都有自己的旋律线,就像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指纹一样,它们不会互相打架,只要这些旋律线不脱离原有的调性、不冲突主和弦,那听起来都会很舒服。


今天先教大家两个最实用、最常见的和声添加方法,掌握了这两个,你就已经能给大多数旋律配出不错的和声了。


方法一:加三度


我们先回顾一下基础音阶:C D E F G A B,也就是简谱里的1234567。这七个音加上每个之间的半音,总共组成了12个音。


音与音之间的距离,我们用“度”来表示。


如果两个音之间相隔一个全音,就是“大二度”


如果只隔半音,就是“小二度”


举个例子:C到E,是两个全音,相当于三个音阶C-D-E,这就是一个大三度。 再比如:C到Eb(降E),先是C到D(全音),再D到Eb(半音),这样就是一个小三度。


那我们怎么用这个知识来配和声呢?很简单:


找到你的主旋律里的每个音


在它上面加一个大三度或小三度音


比如旋律是C-E-G,你就可以在每个音上加上小大三度(E-G-B),小三纯四度(e-g-c)或其他和声块。


大致规律是:


如果你的旋律在一个大调且与大和弦主音是同一个音的环境下,就加大三度


如果是在小调且与小和弦主音是同一个音的环境下,就加小三度


为了便于理解,我们可以简单举一个例子。比如给一个参考音a,这个a是一个6级小和弦的主音,此时我们往上加一个三度就只能加小三度c,加大三度c#就离调了。。


这样配出来的和声,不仅和主旋律区分明显,还能牢牢地贴合整个和声结构,效果立竿见影。


方法二:减三度


跟加三度类似,只不过这次不是往上加,而是往下减。


你可以把主旋律看作三音,然后往下找一个比它低三度的音。


比如主旋律是E,那你往下一个三度就是C或c#


如果是A,往下一个三度就是F或f#


记住一点:小和弦的主音,往下减三度的时候要用大三度(因为小调的主音正好是这个大三度的三音)相当于和上面的“+3度”相反但不完全相反。


这种方法做出的低三度和声,更有厚重感,听起来也很有“包围感”,适合做底部的和声支撑。


方法三:自由发挥


如果你已经稍微掌握了基本的和弦进行和调性,也可以更大胆一些,不必拘泥于固定的三度结构。


你可以在不违背和声走向的前提下,随意编写和声旋律——只要听起来不冲突、不走音,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丝滑感和高级感。


这种“自由即兴”的方式,往往是音乐性更强的人的首选,但刚入门也可以尝试,只要你愿意多听、多试、多改。


总之,配和声这件事,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活。它既可以很专业很复杂,也可以很简单很直觉。


只要你愿意花点心思去了解基础的音程、和弦、旋律线条,你就会发现:给主旋律加个和声,其实比你想象得要简单得多。


如果你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提问,看到就回。

发表于:2025-04-08 13:36
1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