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转发的。

聊一聊对于这届无障碍春晚的看法:


或许是第一次做这种无障碍形式的晚会解说,经验不足,考虑也不够周全。


首先是形式上的看法:手语类解说其实相对比较满意,主要应用于语言类节目,会有手语老师进行手语展示。在手语老师翻译过程中,用户能结合画面获得沉浸式观看体验,这是优势之一。其次,手语所占空间不大,意味着听力障碍人群可以和家人一起观看。


同样的表现形式,以广播转播的针对视力障碍人群的解说存在不少问题。先说央广网和云听这两个渠道,它们对(屏幕阅读器)的支持非常差,或许一直如此,但作为国家出品的应用程序,无障碍功能做成这样实在说不过去。到处是“未加标签”的控件,到处是没有交互点的网页视图,用户获取无障碍解说内容极为困难。且,云听转播的音质和通过哔哩哔哩观看的音质相差很大,云听的音质不行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收听体验。


而且,在解说内容与质量层面,也有不少缺陷。歌舞、小品等节目缺乏对动作、舞美、服装、舞台效果的详细描述,仅简单报幕,舞蹈、魔术等节目关键动作或视觉亮点未被解说,致使视障观众难以理解节目看点。解说时机也把握欠佳,节目表演过程中,长时间沉默,还未利用音乐间奏或节目间隙补充背景信息。解说语言书面化、抽象化,缺乏具体场景描述,很难传达有效视觉信息。


从技术角度,音画不同步以及音频闪避问题突出。音画不同步导致解说与画面分离,网络卡顿更让体验感雪上加霜;音频闪避在解说时降低主节目音量,严重影响沉浸感。此外解说员专业性不足,缺乏口述影像专业培训,部分描述与节目意图脱节,不同节目解说质量参差不齐。


其次,是表现形式的不便捷。视力障碍用户观看无障碍晚会时只能听,看不到任何画面内容。要知道,视力障碍人群不完全是完全丧失视觉能力的人,还包括低视力人群以及看不清楚的老年人。在这种情况下,采用完全没有视频画面、只有音频的形式,等于是剥夺了他们结合视频全面了解晚会画面内容的权利。


还有和家人一起观看时的冲突情况。视力障碍用户只能听,手机发出的声音包含了晚会节目声音和无障碍解说的声音,如果此时电视也在播放,就会很嘈杂,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和家人一起观看。大概率只能戴上耳机或者跑去房间里看,才能不干扰电视的声音。


总结来说:


一是渠道混乱,将听障和视障解说分开,且安排得杂乱无章,让人不知该从哪里看相应内容;


二是视力障碍用户观看渠道的无障碍性不足,部分渠道屏幕阅读器完全无法交互;


三是过度依赖广播音频转播形式,一概而论地认为视力障碍人群只能听,不能结合视频观看,同时也无法满足与家人互动的需求;


四是将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的辅助方式分开,剥夺了两类障碍人群互动的可能性,这不是对待无障碍工作应有的态度。


不过,这届无障碍春晚的初次尝试绝对是值得肯定的,它迈出了从无到有的重要一步,像机器人舞蹈等部分节目解说效果较为不错,让视障群体看到了春晚在无障碍领域的努力,大家也对未来持续改进充满期待。视障观众呼吁开设独立无障碍频道,由专业人士运营,借鉴08年奥运会、体育直播等成熟经验,提升口述影像专业度。期望未来能充分结合观众反馈,从内容、技术、流程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,真正让视障群体感受到春晚中的那份年味的仪式感,和家人一起平等参与进来,让春晚成为真正意义上全民共享的文化。


如今,每一个电视节目基本都配备字幕,起初,这是专门为听力障碍人士设计的,但现在,已然成为了几乎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功能。不仅方便了听障群体,也为普通观众在嘈杂环境、静音(情境障碍)状态下观看节目提供了便利,还能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内容。基于此,我们也殷切期望未来的晚会或者其他节目,能像无障碍电视字幕一样,将无障碍解说功能全民化、统一化。让每一位观众,无论是否存在障碍,都能在同等舒适、便捷的条件下,尽情享受节目带来的欢乐,真正实现文化娱乐资源的平等共享。

发表于:2025-01-29 20:33
5个回复
您还没有登录,登录后才可回复。 登录 注册